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探析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教育--中国年鉴网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被誉为“模范根据地”,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始终将教育作为反对奴化教育、进行政治宣传、开展抗战动员、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兴办初等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将文化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抗战救国,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文化教育领域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观根据地教育,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战斗性:教育紧紧围绕抗战救国这一中心
“学校就是战场,战场就是课堂。是抗战的教育,是建国的营房,教育永远不会超社会而存在。”无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均紧紧围绕抗战救国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初等教育内容将抗日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题,如初小课本《国语》第二册共有36课,其中13课是有关抗战的内容:“不让鬼子来破坏”、“加紧除奸”、“参加儿童团”、“拿枪干一场”、“八路军与新四军”等。中等教育开设政治和军事课,政治课主要讲抗战建国纲领、统一战线、论持久战,军事课内容有基本操练、行军、射击、野外演习、游击战术、地方卫戍、后方勤务、防空防毒常识等。干部教育以培养抗日干部为主要目标,从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围绕抗战,主要提高政治素质和实战本领。社会教育也是为抗战救国服务,开办冬学、民众学校、识字班、宣讲班等,旨在动员他们投身到抗战的伟大实践之中。
政治性:政治动员是确保教育取得良效的保障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各类教育始终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初等小学在招生过程中以广泛的政治动员、深入解释说服为主,必要时配合政府法令强制入学。在动员儿童入学时,各级政府协同群众团体共同进行,并通过群众团体、利用组织力量,进行深入动员。甚至以动员新战士的精神来动员儿童入学,发起动员工作竞赛,形成动员儿童入学热潮。在开展冬学运动和民众教育活动中,仍然采用政治动员的办法:主要依靠政治动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仅入学需要政治动员,而且各类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政治宣传与动员的内容。中等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政治宣传的比重大致占全部教育内容的20%—50%,即使小学教育中政治宣传的内容也占到10%—20%,并且让中小学生深入农村和基层群众当中开展政治动员工作,动员民众积极参与抗战、参与边区建设、参与教育活动等。总之,革命根据地教育与政治宣传、动员密切结合,政治动员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践性: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
由于抗日根据地办学条件简陋,各类教育要想顺利进行,一方面需要师生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制教具、自建校舍等劳动来创造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将生产劳动作为教学内容。1940年,山西盂县小学生参加春耕250亩,垦荒71亩;崞县小学生参加护秋运动,共组织68个护秋宣传队、120个代收队,帮助秋收1200亩;另有13个县的小学实际参加劳动的师生共162130人,代耕91886亩。特别是民众教育中,实行将教育送到群众集体劳动的场所中去的政策,民校教师利用集合和休息时间为群众读报刊、讲时事、介绍生产知识,民众在滩地上练习写字和做计算;针对有些村识字的人太少,就让小学教员每天为其写两个生字,让他们在地里干活时互相学,通过在生产中教育,革命根据地的民众教育工作呈现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