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明朝晚期基层溃烂:当县官被视作鸡肋--国家史册(2)

  

  朱元璋的设计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在他统治期间,大明帝国处于上升期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无论多么好的制度,一旦执行者阳奉阴违,制度就等同一张废纸。到了明朝中晚期,当整个帝国腐败成风,政以贿成,基层的溃烂就成为必然。

  按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明朝官员俸禄极低,起初,这种苛刻的制度和严密的纠察考核对地方官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随着明朝享国日久,尽管地方官的灰色收入早就成为充实宦囊的最大入项,但制度性的阳光收入仍微乎其微。作为直接与民众打交道,事务性工作繁多且极易出问题的县官,如果不挖空心思去捞取灰色收入的话,只拿朝廷发给他们的工资,恐怕就真的只够买柴和水了。而一旦去捞取灰色收入,贤者自然不屑为之——比如海瑞当地方官时,就以耿直和清贫出名;而不肖者一门心思扑到捞好处上,与朱元璋所期望的“清廉直干”“抚民有方”无疑南辕北辙了。

  除了不得不常常找办法贪墨外,县官的升迁与京官相比,也显得很缓慢。明朝中后期的惯例是,科举是官员的正途出身,而出任县官者,从进士到举人、监生、贡生都有。但县官的清贫和海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及整个官场对京官的重视和对地方官的轻看,都使进士们把外派出任县官视为畏途。沈德符就在《万历野获编》里讲,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旦中了进士,第一是希望入翰林,第二是希望做给事中,第三是希望做御史,第四是希望当主事——这四个职位都是京官,不仅可以得享繁华舒适,更重要的是人在天子眼皮下,容易有升迁的机会。一旦被任命为州官或县官,竟然“魂耗魄丧,对妻子失色”,乃至向主管官员求情,希望能免去这一任命。

  进士们不愿意当县官,举人也把当县官视作鸡肋。因此,晚明时期,县官一般都是年迈学荒的举人或是更低一级的监生、贡生之流充任。这样,朱元璋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基层,其主事者便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其一,少数由进士充任的县官,必然为自己没能留在京城入翰林当御史而深感烦忧,哪怕曾有报国之志,但眼看同年们由于分配在中央机关而迅速升迁,自己却沉沦下僚,不免生出怨艾之心。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拖过几年后通过关系升职或是调到京城。凡事以拖延、掩饰、敷衍为要诀,保持表面上的稳定即可对上面交差,至于这种稳定之下是否潜流着极大的不稳定,不在他们考虑之中。其二,多数由科场不得意的举人和监生贡生充任的县官,自知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多大的进步,千里做官只为财,“于是受贿营私,不复以承流宣化为事,巧需酷算,一毛不遗。上司至则厚奉迎以宽指摘,饰玩好以市姑息”。这样的官员,不过是把做官当成了一门生意。

  晚明时期,陕西和山西一带蝗旱相继,饥民遍野,随后相继演变为民变。究其初始,如果这些地方的县官们能够真正像朱元璋要求的那样抚民有方,完全可以将民变扼杀于萌芽之际。但当走投无路的饥民与政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仇视时,守土有责的县官们不是去疏导和安抚,而是继续多年来在他们看来是最有效的高压,势必导致恶果。陕西澄城事件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澄城是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县令张斗耀不仅不赈济灾民,反而催科甚酷——他之所以敢这样干,一方面,他知道国家对官员的制度性要求早已是一纸空文;另一方面,他固执地相信,只要施以冷酷弹压,无论多大胆的刁民都只得像温驯的羔羊一样任政府宰割。然而,当张知县派出兵丁四处抓人索赋时,终于导致了“民不堪其毒”——原本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在张知县的逼迫下,一个叫王二的人纠集了数百位农民。王二高呼:谁敢杀张知县?众人齐喊:我敢杀。如是者三,这群人冲进县城,杀死了张知县,从此啸聚山林,成为陕北民变之始。官逼民反,历史确乎千百次地验证了它的真实性。

  这个故事说明:第一,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再严密的制度,再美好的愿景,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世道的没落,最终都会成为镜花水月。第二,基层的溃烂一开始都是不引人注目的,都是统治者自以为不会威胁整体的星星之火。但量变引起质变,当越来越多的基层都陷入了溃烂的怪圈,无论多么体面堂皇的大帝国,也逃不脱垮台的下场。(聂作平)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