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袁世凯动向被追踪报道--中国年鉴网
延伸阅读:
辛亥革命中的"墙头草":章太炎是最匪夷所思的那一根
《同舟共进》:假如袁世凯死于1913
从影像切入辛亥现场
宋教仁为何同时“架空”孙中山和袁世凯?
本方原载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79辑
图1:孙中山最早出现在西方媒体
1896年10月31日,英国The Graphic关于孙中山被释放的图文报道,标题为“孙中山案”。其中文章叙述孙中山在被大清驻英大使扣押在使馆十四天后终于被释放的过程。最早报道此事的是英国Globe报,其时孙中山已被扣押十天,幸得康德黎医生(Dr. Cantlie)在报纸上公开此事,在舆论的帮助下,1896年10月24日下午5点,孙中山被交给苏格兰场,后获释。这是孙中山第一次被西方媒体关注。图为孙中山肖像的木刻版画。
1911年10月10日晚,在湖北首府武昌,一场由新军中的革命人士发动的武装起义,拉开了1911年至1912年风云巨变的帷幕。对于发生在农历辛亥年间的这段史事,民初的报章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词称呼之,“辛亥革命”一词,较早见于署名为“渤海寿臣”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各报章关于革命的报道。在该书的自序中,著者写道:“辛亥之秋,八月既望,武昌起义,各省回应。详阅报章,默察时势,预料中国此次革命,大功必可告成。然而热心诸志士逐日进行之手续,虽已详载各报,倘非逐日采集,集为一编,诚恐时过境迁,报纸散佚,革命成功之后,凡我同胞,克享共和幸福,饮水思源,上溯当日热心诸志士若何革命曷以成功,求其详情,竟不能得,必深恨无书之可考;而热心诸志士耗费若干心血牺牲,若干头颅举没而不彰,尤可惜也。故自八月二十日起,逐日选择京津上海各报章,分门重印??”书中所辑报道、专电、上谕、奏章等,完整摘录自《时报》、《国民公报》、《经纬报》、《民立报》等当时主要报纸,欲以详实的文字数据,为这场改写中国历史的革命汇编出一部可供参考的史志。
中外刊物的文献价值
在辛亥年的共和革命过去整整一百年之后,对这场革命的回顾,对它的历史价值的评估,必然离不开对于革命前后各种细节的追究。其时的中文报纸和时人的记述,提供了陷身于局势之中的国人对周遭的观察;此外众多外国报刊也辟出大量版面,以旁观者的角度和专业的新闻素质,对革命的萌发与扩大积极跟进。关于辛亥革命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小插曲,是后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革命爆发时尚身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他是从一份当地报纸的报道中得知的,旋即动身回国,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西方报刊对新闻的敏感性,使得他们的报道常常包含与主题事件相关的各种背景,也包括对事件过往的分析和未来走向的预测。以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多分析和预测不见得准确,但在当时,总有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作为他们判断的依据,一些可能是很细微的东西,在今天或许正好能为历史这张大拼图补上缺失的一小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