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晚清顽固典型倭仁:至死不忘国耻 以传统文化救国--国家年鉴
核心提示:同治[TongZhi]十年四月二十一日(1871年6月8日),倭仁因病去世。他在弥留之际的《遗疏》中,仍念念不忘要两宫皇太后“勿忘庚申之变”,要同治[TongZhi]皇帝[HuangDi]“毋以诵读为具文,毋以《诗》、《书》为迂阔”,表明倭仁一方面至死不忘国耻,另一方面他仍然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救国的惟一法宝。
本文摘自:《百年潮》 2000年第05期,原题:《晚清顽固派的典型》
倭仁在晚清历史上以顽固保守著称,这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很自然地在我们的主流史学研究视野之外,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他所知甚少。
倭仁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出身:蒙古驻防旗人
倭仁(1804-1871),字艮峰,号艮斋,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嘉庆九年十月初五日(1804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城开封。
倭仁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先辈是驻防八旗中下级军官或普通士兵家庭,属中下层旗人社会。倭仁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驻防地开封度过的。与其他传统士人一样,倭仁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道光九年(1829),25岁的倭仁会试中式,殿试时被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时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清代,一般人进士及第的平均年龄是35岁,倭仁25岁中进士点翰林,可谓少年得志。这在汉人中尚不多见,在旗人中更是难得。可见,倭仁从小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这是他成为晚清著名的理学[LiXue]家和一代理学[LiXue]名臣的重要基础。
二、向学:与曾国藩相交为师友
倭仁会试中式后,便迁入京师[JingShi],逐渐融入京师[JingShi]士林社会。进士的功名与翰林的出身,为倭仁提供了一把进入京师[JingShi]士林的钥匙。他早年官京师[JingShi]时主要的社交圈子便是河南同乡。当时,与倭仁交往甚密者主要有李棠阶、王鵴等人,他们旨趣相投,究心理学[LiXue]。道光十三年(1833),成立“正学会”,定期“会课”。参与者每天将自己的举止言谈甚至思想写成“日录”,相互交换批阅,大约十天左右在与会者某一人家中集会,当面品评得失。当时倭仁与李棠阶等人的“会课”所讨论的主要是王学,这种“会课”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李棠阶离京出任广东学政,前后达十年之久。
道光二十年(1840),晚清著名的理学[LiXue]家唐鉴再次到京师[JingShi]做官,在他周围聚集了倭仁、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吕贤基等一批理学[LiXue]名士。唐鉴“生平志朱子之志,学朱子之学”,在乾嘉汉学风行一时的氛围中,他独究心于程朱性理之学。倭仁自从向唐鉴问学以后,便开始了他的学术思想的转向,弃王学而改宗程朱,终身笃信程朱理学[LiXue]。由于唐鉴的介绍,曾国藩此时得识倭仁,他在日记中记述唐鉴对倭仁的评价:“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曾国藩与倭仁订交后,两人终身相交于师友之间。曾国藩对倭仁的理学[LiXue]修养工夫很钦敬,也学他的样子写日课,彼此互相批阅日课册,共同切磋。倭仁要曾国藩“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曾国藩“读之悚然汗下”。曾国藩对倭仁的日课册则敬畏有加,只加圈而不敢加批。他在与弟书中称倭仁为“令人对之肃然”的“益友”。就这样,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交与学术圈子以后,倭仁很快受到唐鉴、曾国藩、吴廷栋等人的赞赏与推崇,从而在当时京师[JingShi]理学[LiXue]家中,取得较高的地位。道光二十六年(1846),唐鉴告老南还,此后,倭仁成为京师[JingShi]理学[LiXue]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