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晚清顽固典型倭仁:至死不忘国耻 以传统文化救国--国家年鉴(2)
三、论政:书生意气遭闷棍
“苦命天子”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即位之初,正值内忧外患之时,为振刷纪纲,励精图治,诏谕内外大小官员工上书陈言,献计献策。时为大理寺卿的倭仁自恃经纶满腹,企图一展抱负,特上《应诏陈言疏》,大谈用人行政之道。倭仁以儒家德治理论为基础,具体阐述了他的以“君子”人才观为中心内容的政治思想。他说:“行政莫先于用人,用人莫切于严辨君子小人”。在倭仁看来,用儒家“君子”人才培养皇上的“圣德”,就可以达到“天下治”的政治理想。这是作为理学[LiXue]家的倭仁第一篇治国宏论,虽然完全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伦理,然而,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的政治问题。倭仁的上书使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颇觉尴尬。一方面,倭仁是应诏陈言,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不得不褒扬他的“直谏”精神;另一方面,王朝岌岌可危,空空洞洞的几句儒学老调子并不能解决“国计民生”的任何问题。结果,做了二十余年京官的倭仁以副都统职衔被外放为叶尔羌帮办大臣[DaChen]。
叶尔羌,在今新疆的莎车县,距京万里之遥。倭仁的外放,不能不说具有极深的被贬意味。虽然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说是让倭仁去锻炼,但对于书生意气十足的倭仁来说,无疑是当头一闷棍。咸丰[XianFeng]元年(1851)正月二十日,倭仁走马上任。“过易水,吊荆卿遗迹,想见悲歌慷慨之风”。千古壮士荆轲出行的悲怆心境引起了倭仁的共鸣。尽管倭仁对此次外放心存芥蒂,但是,他毕竟是“奉天子命,出守西羌”,因此,远在叶尔羌的倭仁仍然心系朝廷,对国家政治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
咸丰[XianFeng]二年(1852)五月,倭仁有鉴于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即位以来政治上毫无起色的情形,从叶尔羌上《敬陈治本疏》,大谈“治本”之论。倭仁所谓的“治本”是要“皇上立必为尧舜之志”,这仍是正统的儒家政治伦理,出自理学[LiXue]家的倭仁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对于被太平天国运动搅得日夜不得安宁的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来说,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看来,倭仁的“治本”之论当然并非不对,只是这些“统论治道”不切实务的“空言”,实在无助于当务之急。
倭仁缺乏官场政治经验,后来,因为与叶尔羌回部郡王三品阿奇木伯克爱玛特的“互讦案”,而获得“降三级调任”的处分,并因此结束了他在叶尔羌或许本就不该有的无奈生涯。
四、为政:在慈禧[CiXi]太后与恭亲王[QinWang]奕政争之中
倭仁自叶尔羌回京以后,先是在上书房授读郡王奕,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随后出任陪都盛京礼部侍郎,不久调任户部待郎,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务。咸丰[XianFeng]十年(1860)八月,署理盛京将军。在盛京的任职,不仅使倭仁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而且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官场处事经验。咸丰[XianFeng]十一年(1861)十月,倭仁作为朝廷的使臣出使朝鲜,颁布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去世的“遗诏”和同治[TongZhi]皇帝[HuangDi]登极的“恩诏”,这预示着倭仁的政治生涯开始出现转机。同治[TongZhi]元年(1862),在倭仁的一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元月,升任大学士,工部尚书;二月,任同治[TongZhi]帝师傅、充翰林院掌院学士;七月,任协办大学士;闰八月,任大学士,兼管理房部事务,旋授文渊阁大学士。同治[TongZhi]十年(1871),倭仁又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倭仁晚年生活的这十年,是其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真可谓“晚遭隆遇”。这使倭仁成为同治[TongZhi]王朝政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同治[TongZhi]王朝政局非常复杂。咸丰[XianFeng]皇帝[HuangDi]去世以后,慈禧[CiXi]太后与恭亲王[QinWang]奕盉联手清除了肃顺势力,朝中权力之争便成两极格局。同治[TongZhi]初年,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之中,恭亲王[QinWang]奕盉成为维系大局的关键人物,慈禧[CiXi]不得不依靠他;然而,奕盉权势膨胀,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这又是权力欲极强的慈禧[CiXi]所不能容忍的。同治[TongZhi]四年(1865)三月四日,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疏参劾奕盉贪婪、骄淫、揽权、徇私四大罪状,要求奕盉“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蔡疏立即成为慈禧[CiXi]打击奕盉的有力借口。
第二天,慈禧[CiXi]即召见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邢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和殷兆镛等人。倭仁在周祖培的推荐下出场,此后成为查办此事的主要人物。
初六日,倭仁会同周祖培等在内阁讯问蔡寿祺,并将结果写成奏折,由倭仁领衔上奏。倭仁等的结论是:“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看似模棱两可,其实意思很明确,应将恭亲王[QinWang]予以惩戒,“裁减事权”。这正合慈禧[CiXi]太后的心意。所以,当倭仁等将奏折呈上时,慈禧[CiXi]太后早已事先拟好了处理此事的诏书,并当即谕令倭仁、周祖培等修改诏旨中的错别字和润饰辞句,不交军机处而直接由内阁发下。慈禧[CiXi]所拟诏书给予奕盉极为严厉的处置:“革去一切差使”。此举引起朝野上下巨大的震动,尤其遭到王公大臣[DaChen]的纷纷反对。
亲王[QinWang]奕对慈禧[CiXi]之举,颇为不满,首先上疏抗议,要求慈禧[CiXi]太后将此事交给王公大臣[DaChen]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