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原人大副委员长忆第一代领导人:彭总应大书特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他经常对我说:总有那么一些人,包括一些老同志[TongZhi],对一些新事物看不惯,抱着老观点不放,甚至对我们[WoMen]的前途悲观失望,这是不对的。允许有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但你要有分析,要换个位置想一想,你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做。我们[WoMen]领过班的人都知道工作[GongZuo]的复杂性,做起事来不容易,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和让人一时不理解的时候,会得罪一些人,这是很正常的。只有了解领班人的难处,我们[WoMen]才能理解在一线工作[GongZuo]的同志[TongZhi],看到他们[TaMen]的长处。在我接触李老的过程中,感到他对我们[WoMen]党的第二代、第三代及新一届领导集体都是赞扬和信赖的,特别是对我们[WoMen]党的第一代领袖们更是充满感情。
未尽的话与未尽的心愿
2001年9月,李老病情加重,肺部感染难以控制,常常让痰堵得十分痛苦,由于排痰困难造成血氧低下,呼吸衰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经专家会诊后,决定给李老做气管切开手术。开始他不同意,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了这个治疗方案。在2001年9月30日上午去手术室之前,这位95岁的老人似乎已经意识到将来讲不成话了,望着围在身边的子女像是有话要说(我从他惯有的眼神里看得出来)。但直到他进了手术室,都没有开口。也许这时他已经没有力气再交代什么了,也许他此刻最后下了决心,把不便讲的话永远地封存起来,随他而去。李老在大家护送去手术室的路上默默地闭着双眼。我望着他的背影,想起了他老人家在这次病危之前,陆陆续续交代给我的一些事情和对我讲的一些未尽的心愿。
李老经常对我谈起他要写回忆录的事。他说:写个人的经历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不涉及到当时的人和事,尤其是关键的人和事。没有人物还叫什么历史!所以写回忆录就要涉及到人。有的人触及不得,那还不如不写,功过是非由历史去评说吧。基于这种想法,在我给他做秘书的最初几年里,他是不打算写回忆录的,后来在家人和熟人的劝说下才终于答应写。可是那时他年事已高,原想自己亲手做的事也做不成了,只有请大家帮助。从1990年夏开始,李老凭他的记忆慢慢讲,几位年轻的电视工作[GongZuo]者自愿帮忙录音录像,再由一位从事党史工作[GongZuo]的同志[TongZhi]帮助把录音整理成稿。他说:“由于资料匮乏,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也只好这样了。例如1947年南下中原开辟新区和解放初期的中南局时期,这两个历史阶段很重要,应该专门有人写一写。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中央[ZhongYang]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同志[TongZhi](原中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联系了熊复同志[TongZhi],要我牵头写一本这个时期的书,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成,张执一同志[TongZhi]也去世了,很遗憾。这一段在我的回忆录下部里写了一章,是很不够的。那个时期重大事件很多,尤其是中南局成立后,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城市改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其斗争是很激烈的。当时只有经过这些轰轰烈烈的斗争,才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基础。后人应当对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写一本专著,让青年一代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的。”
他还谈道:“我的回忆录里写了关于党的八大之后‘10年书记处书记’的工作[GongZuo]情况,可叹一是不能查阅当时的档案,二是我当年的笔记在‘文革’中丢失,只有很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加上也记不清细节和具体时间,所以这部分也是个欠缺。我只记得当时一天到晚开会,有一段时间是集体办公,大家事情太多,集中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没有坚持多久。后来中央[ZhongYang]书记处因为管的事太多又增加了几个书记,如管理经济的先念同志[TongZhi]、总参的罗瑞卿同志[TongZhi]等。‘10年书记处’这部分只写成纲要的东西了,实为憾事。”李老在讲到写回忆录时说:“我们[WoMen]这些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经历过的、与我们[WoMen]党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的亲闻亲历如实地告诉后代,让他们[TaMen]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或者为他们[TaMen]研究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
大约是1998年秋季的一天,李老又向我谈起令他感到没能完成的另外一件大事。他说:“在我完成个人回忆录之时,不免感到有所缺憾。在我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中,接触过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所有领袖,我聆听他们[TaMen]的教导,在他们[TaMen]领导下工作[GongZuo],在他们[TaMen]培养下进步。今天他们[TaMen]都先后作古,每每提及,抑不住回思萦念涌动于怀……”“多年来,中央[ZhongYang]文献研究室、中央[ZhongYang]党史研究室等单位曾不断向我征稿,要我写回忆毛主席、周总理、少奇[ShaoQi]同志[TongZhi]、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等老一代领袖们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我只发了几篇:一篇是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在毛泽东思想教导下成长》;一篇是纪念八大召开40周年的《关于党的八大召开前后的历史片断回忆》;还有一篇是纪念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逝世一周年写的《我在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领导下工作[GongZuo]的二十四年》。还有些回忆虽然未发表,但是我与来访的同志[TongZhi]谈得不少。我发表的几篇文章也只是些片断,如我在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领导下工作[GongZuo]相处了约24年,从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至1949年,包括抗战八年和解放战争南下中原整整12年,这是一段;从1954年我由中南局调中央[ZhongYang]工作[GongZuo]至1967年‘文革’初期,包括中央[ZhongYang]秘书长制度、10年八大书记处和华北局,这又是整整12年。这么长的经历,原设想为此专写一本书,但是条件所限我完不成了。”
李老对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有着深厚感情。这使我想起1996年秋卓琳同志[TongZhi]代表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专程到李老家看望他们[TaMen]夫妇的情景。卓琳同志[TongZhi]专门谈到李老在太行山时期的往事,她说:“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常讲,太行时期最愉快,太行的工作[GongZuo]做得好。太行要兵给兵,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贡献很大。”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1997年初去世后不久,李老就让我联系去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家看望卓琳同志[TongZhi]。李老对卓琳同志[TongZhi]说:“本来这次看望应当是上次你来看望我们[WoMen]的回拜,原想借机会最后见一见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可是没能实现。”这对李老来说是多么大的遗憾,他多么想像过去一样与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面对面促膝谈心啊!李老说:1991年11月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接见二野军史编写委员的那次,就成了我们[WoMen]见的最后一面。我对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说:“我们[WoMen]多年没有见面了!”他大声回答:“不便嘛!”连着说了两次。我也大声回答:“我理解!”这就成为李老与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的最后一次交谈。
李老还经常谈到周总理、少奇[ShaoQi]同志[TongZhi]、朱老总、刘伯承元帅、彭德怀元帅、陈毅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他曾经打算自己专门写些文字的,无奈力不从心。
李老曾不止一次深情地对我讲起彭老总。他说:彭老总是我在太行山根据地的老领导之一,在他调离太行去延安前的1937年初至1942年“百团大战”时,一直在一起工作[GongZuo]。他是八路军副总指挥,主持全面工作[GongZuo],我负责太行区的地方工作[GongZuo]。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和中共中央[ZhongYang]北方局都与我领导的冀豫晋省委(后改成太行区党委)住在一起,我们[WoMen]朝夕相处。人们都有些“怕”彭老总,其原因在于他作风严肃,批评错误十分严厉,亳不留情面。在我与彭总接触中,他对我们[WoMen]地方干部一向尊重,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WoMen]在一起开会研究问题,他总是很重视我们[WoMen]地方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受到肯定和采纳,我们[WoMen]没有“怕”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