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柯庆施反右时反对按比例划分 未曾想取代周恩来--中国年鉴(2)
柯庆施是1965年4月9日病逝的,这就是说,在姚动笔之时,柯已离开人间,柯又怎么会支持“评海罢”呢?有人说,江青是2月到上海找人写的。就算姚2月开始准备,那时柯已在广州养病,3月从广州出发与贺龙、聂荣臻同机去成都,到成都养病。组织上早已决定柯一般不再过问上海的工作,柯怎能给姚文元以支持呢?
据当时的卫生部长钱信忠说,自柯动手术后,他便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陪柯在北戴河等地疗养。柯“自1964年7月养病至1965年4月逝世,就没回过上海。”——为了印证钱部长的说法,我请友人排了个时间表:柯1964年3月28日发烧,29日住进华东医院。4月17日周恩来专程到上海了解柯的病情。4月18日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批准专家对柯做肺癌手术的建议。4月19日周恩来在沪参加柯的术前会诊。4月20日晨,柯开始手术,周恩来在医院守候了3小时。当晚,周恩来看望尚未苏醒的柯。5月,周恩来、陈毅陪同外宾访沪,一下飞机就赶到医院看柯。7月14日经中央安排,柯由钱信忠护送前往北戴河养病。9月18日柯离开北戴河去北京。10月柯在京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国庆活动。10月23日由北京去广州养病。1965年1月19日,柯在广州与邓小平一同会见日本共产党总书记宫本显治。3月23日柯离广州去成都。——至于这段时间有没有热线联系,金平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材料:据日夜都在柯身边的机要秘书说,绝无这方面的联系。读毕金文,为了进一步核实,我又请教了这位机要秘书。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确实没有。”再据当时就认为江、姚秘密地“评海罢”是“不正派”,后来就不再参加“评海罢”一文审查、讨论的华东局宣传部长夏征农说:“姚文与柯老没有关系。”当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杨永直也说:“评海罢”“与柯庆施毫无关系”。
我还清楚地记得,1966年秋在“打倒一切”的思潮下,上海以及北京等地有人在“炮轰上海市委”,质问:“上海市委为什么没有走资派?”上海市委的领导为坚守阵地,抵挡“炮轰”,一再提到“上海市委是紧跟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市委×××和×××主持下写出来的”,没有提到柯庆施。还有位领导同志讲得更具体,说姚文中的某句话是根据他的意见加上去的。我等当时也是以此向北京那些来“点火”的人这样解释的。据上面提到的那位协助姚查史料的历史教师讲,他曾在姚的带领下去市委参加“评海罢”一文的第一次讨论,在场的有三位市领导,没有柯庆施。
由此可见,柯支持“评海罢”一说,纯属以讹传讹。不过,这里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江青在1967年4月12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谈到“评海罢”时,说:“柯庆施同志是支持的。”江青自己说的总不会假吧?未必。金文在剖析江青心态时,指出:江青是“把柯拉来撑自己的腰”。这是有道理的。柯是在建党前入团,建党几个月后转党的,这一资历是够得上让江青拉来壮壮声势的。不过,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在分析江的心态时,请注意江青讲话的时间。时间是:1967年4月。也就是说,原来支持、主持“评海罢”的上海市的领导这时都已经被打倒了。江青总不能抬出那些已被打倒的市委领导来为自己涂脂抹粉吧!柯庆施已盖棺定论了,柯庆施已经不能说话了,江青抬出“‘无’口难辩”的柯庆施,谁还不听她的?谁还不信她的?
江青可以胡说八道,我们不能胡说八道。年轻人可以被江青懵住,过来人不应当被江青懵住,参加过柯庆施追悼会的老人更不应当被江青懵住。我没有参加柯老的追悼会,可我记得,在北京参加吊唁的有5万人,参加公祭的有1.3万人,在上海参加柯老追悼会的也有万把人。再请读者留心一下江青在说柯支持她时,还有一句:姚的“评海罢”炮制了“七八个月”。姚的“评海罢”发表于1965年11月,11月之前的七八个月是什么时间呢?算得出来嘛!
——本文写出初稿后,在《百年潮》(2003年第4期)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张春桥、姚文元“评海罢”,“背后有江青,有上海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柯庆施”。如果不是作者笔误,那就是在向历史真面目上迈进了一步,只是不该再讲有柯在背后。继而,又在《炎黄春秋》(2003年第4期)上读到陈铁健的文章,讲到他1978年12月为编写国史与郑惠到上海“收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及其后台策划批判《海瑞罢官》案的内幕资料”,“我们拿到大量可靠的有用资料,其中包括当年《文汇报》只送毛泽东、江青等几个人的内部情况汇报等绝密资料,以及该报记者列席上海市委书记处(陈丕显、曹荻秋、张春桥等参加)贯彻实施‘引蛇出洞’策略的一系列会议的记录”。很清楚,陈在文中列举的名单中无“柯庆施”三个字。是的,只要能“一目”这些至今都应该得到妥善保存的市委会议记录,则能“了然”与柯无关了。
柯庆施“左”吗?
不少文章讲到柯庆施“左”,“整人”。我认为这没有冤枉柯庆施同志。柯庆施确实“左”。不“左”,1957年怎么会在上海整出1万5千多“右派分子”来?不“左”,1959年以后怎么会反出那么一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来?关于柯的“左”,我手头还有不少冯锡刚的文章所没有写到的材料。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首先访问的是一位我所尊重的“大右派”,他对柯有意见,他讲了许多柯的“左”的表现。
不过,要衡量“左”的程度,总要有点量化,总要作些比较。就拿反右派斗争来说,那是“文革”前最“左”的政治运动了。反右把不少人的“左”的情绪激发了出来。柯呢?柯在反右中否定了不少下面送来报批的内定右派。《劳动报》总编马达,总工会领导认为他是十足的右派。《文汇报》党组书记钦本立,还有唐海,《文汇报》领导认为他俩够上右派。《解放日报》副总编冯岗,《解放日报》认为他够上右派。报批时,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替他们几位解释了几句。柯庆施说:“这几个同志是缺少经验的问题。他们是有错误,不能做现在的工作了,给他们一点处分也是应该的,但不要划右派。右派划多了不好。这些人还是可以用的。”当时在场的《解放日报》副总编王维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柯老的这些话都是最关键的一些话。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不是柯老讲了这样的话,石西民一个人是保不下来的。”
在柯庆施“右派划多了不好”的思想指导下,上海市第二商业局整个局里没有划一名右派。当时的商业二局局长裴先白说:“我们是搞食品供销的,有的同志讲些怪话……我们就没有打右派。不打右派的事,柯老没有问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