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大饥荒开仓放粮第一案真相:查无此事 照样死人--国家史册(5)
左传荣说,“1960年过年那天晚上,我、妻子和大儿子三个人,只有三两米,第二天就没吃的了。”这一年,沙坪寺村死了60人,黄坡村死了77人。
张长寿说,黄坡是双龙死人最多的村子,1960年下半年,他被派去驻村十余天,改造这个“生产搞不好的后进队”。“我去的时候断粮,断了三两天,政府不拨,我也没办法,在食堂吃萝卜缨子,闹肚子好几天,没有盐,更别说油了。”
张长寿要把农民召来开会,教育农民:大家还是好好劳动,把粮食种出来。“那时政府的政策是,主要靠农民自己,大家共同劳动把生产搞好,度过灾年。但是起不到作用,吃的都没有,怎么劳动?大家困的困,坐的坐。”
张长寿驻村的时候,还有个叫张远亲(音)的50多岁农民,因为饥饿,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下死了,“从镇上出去,路上就能看到尸体。”
对张开华和纪俊仪,张长寿的评价是“工作负责任,但还是过左,上面政策照搬,白天督促、强迫群众劳动,饿肚子也劳动,这是上面让搞的。纪俊仪也很左”。张开金的评价是:“张开华文化程度不高,态度比较生硬。纪俊仪当时也是官腔十足,‘文革’后改了一些,没那么官腔了。”王兴华的评价更正面一些:“张开华是直性子人,不怕得罪人,不管别人接不接受得了,都要说。有人说他德行不好,就是因为他脾气不好。纪俊仪也是急性子人,‘文革’批斗他时说他是暴君,其实不存在。他是不顾情面的人,批评不含糊,有啥说啥,不留一手。”
在重庆与长寿相关开放档案中,目力所及,记者没有发现张开华除夕夜私自开仓放粮300万斤的任何记载。仅在1960年6月24日重庆市财贸部《关于长寿县小春粮食收管用方面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及:“瞒产私分严重,双龙公社召开党员大会,党员自报私分数平均每户为30斤。”这指的应该是春粮打收入库前的截留。
“文革”武斗时发生过开仓放粮案
虽然减产,但大饥荒年代,长寿乃至整个四川征购公粮的弦仍拉得很紧。在长寿县开始成千上万饿死人的时候,1960年1月16日,长寿县粮食局宣称,“(1959)全年调出省外粮食4628万斤,完成计划4568万斤的101.24%。”虽然调出很多粮食,但事实上长寿县内各粮库仍有很多存粮,1960年6月底的统计是,该县国家储粮2449万斤,公社储粮1687万斤,合计4000余万斤。粮库甚至还有糜烂粮食(11463斤),更有385万斤遭严重虫害(重庆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1101,目录3,卷号291,54-56页,188-191页)。
纪俊仪在1988年的口述中说,“当时,有的人怕上面晓得死了人没有面子,我就不要面子,要对人民负责。以后,(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问我‘你的人是怎么死的?’我跟他说‘是饿死了的’。他说‘饿死人就要给粮,不给粮还要饿死人’。我说‘对,就是给粮’。”可是,一直到通常意义的“三年灾害”(1959-1961)结束后,1962年长寿仍在大面积饿死人,仅官方档案中记载就有上千人(仅1月1日到24日就死了1145人,见长寿档案馆藏档案《长寿肿病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
王兴华认为重庆市长寿县比涪陵几个县饿死人少的原因是:涪陵可能执行政策更左一些,而且重庆比涪陵工业条件好,物质丰富,更有条件支援县市。长寿一直是模范试点县,靠近长江,水库等建设也比其他区县好。就重庆而言,江北区死人相对多些,这和其面积大人多有关。
“我们都有责任,不能因为别的区县死人多,我这就死人多。”原长寿县长宋敬武说,关于开仓放粮,他只知道“文革”武斗期间,他调任重庆市任水利局副局长时,发生过一次,但具体不详。从长寿粮食局长职位卸任的张开金说,那是1969年,“也很困难,但没有1960年困难。垫江县的造反派‘反到底’和长寿的‘反到底’联合起来,打开国家粮库,一起放粮。”
我没有找到大饥荒年代“开仓放粮”的感人故事。至少在重庆范围内,“开仓放粮第一案”是“文革”期间的造反派发动的。这真是历史的复杂与吊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