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陈云七千人大会讲话:这几年党内生活不正常--国家年鉴(3)

  

  第三,主张党内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延安时代,我们党还处在武装斗争的状况,因此,形势要求更多地强调集中统一。陈云同志作为党的组织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一方面和其他领导同志一样,在讲话中反复讲解遵守纪律、维护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经常强调党内民主的意义。他曾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23]

  什么是民主呢?陈云同志在讲到要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时说:“在民主选举的政权机关和民众团体中,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合作共事,应共同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24]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呢?陈云同志说得最多的是要让人讲话,尤其是讲不同意见和批评的话。他说:“要人敢说话,就不能给人戴大帽子”。[25]“比如,有一个人说错了几句话,你就对他来一顿批评,不是说他是‘左’倾空谈主义,便是讲他有右倾机会主义的嫌疑。如果随便给人家戴上这类大而无当的帽子,一个人头上戴上三四顶,恐怕就‘差不多’了,不能工作了。”[26]他还提醒大家要特别警惕光讲好话的人,指出:“光说好话的人都是拍马屁的,拍马屁决不是件好事;不客气批评别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够得上是革命同志。有些干部常常不了解这一点。”[27]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十分注意党内民主问题。1947年,他在兼任中共辽东分局书记时,针对党内生活不健全的问题指出:“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28]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期间,陈云同志参加了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并发言,强调“只有民主,才能集中”。他说:“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29]他还说:“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们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会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员了。”[3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更加感到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陈云同志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会上说:实现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我们这样一个在9亿人口国家中的执政党的重大责任。苏联在列宁领导时,民主气氛是很浓的;斯大林有很大功绩,但后来党内生活不正常。“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民主集中制破坏很大,党内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状态。在审阅胡乔木同志起草的一份文件时,他针对稿子上关于“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句话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31]

  对于如何发扬民主、保持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问题,陈云同志讲得最多的就是发动广大群众、干部提意见。他说:“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32]他反复提醒大家:“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33]“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34]“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来批驳。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思考问题。常常是,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不讲出来。能够听到不同声音,决不是坏事。”[35]

  到了晚年,陈云同志通过党内生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切感到要发扬党内民主,仅仅强调让大家讲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1987年,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常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分开来开。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36]

  第四,主张坚持终身学习,尤其是学习哲学。

  大部分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过一段时间学习,但做到不间断学习的人却不多。陈云同志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而且一贯提倡党员干部要终身学习。他在延安曾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他说:“我们好多同志总以为只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就算尽了我们对党的全部责任,这种想法是很不全面的。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37]怎么学习呢?陈云同志建议,没有离开工作岗位的人,最好订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然后坚持每个星期读30、40页书,读懂一本再读一本,读书时要做笔记,而且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边读边讨论。他还带头在中组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干部的学习小组,每天上午9点前自学,每周集体讨论一次,从1938年一直坚持到1942年,由于坚持得好,被评为了中央机关的模范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学政治经济学和党的历史,但重点是学习哲学。

  陈云同志到延安后,检讨自己过去犯错误的原因是经验少。毛泽东同志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并建议他学点哲学,一共给他讲过3次,并派教员帮他。于是,他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读马恩列斯的书外,他还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并把毛泽东同志起草的重要电报认真读了一遍。通过学习,他感到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文电中贯穿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他反复琢磨,得出了15个字的体会,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从那以后,只要党内对某一问题发生分歧时,陈云同志就会提倡大家学哲学,就会讲他的15字体会。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主持南满根据地时讲过,在1957年兼任商业部长时讲过,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讲过,在1977年“两个凡是”方针盛行时讲过,在1981年制定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又讲过。1987年,他和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负责同志谈话,主要谈的就是学习哲学。他说:“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38]他还说:“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希望能够组织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的同志都来学习哲学,并把这个学习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39]1990年他85岁高龄时,还利用到外地休养的机会,向当地党政领导同志宣传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讲解自己学习哲学的体会。

  以上四点,我认为是陈云同志从延安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贯穿其一生的主张。这些主张,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加以继承下来并有新的发展,有的正向制度化推进。因此,今天重温陈云同志在延安主持中央组织部期间的这些主张,对我们了解陈云同志思想发展的脉络很有意义,也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高度深刻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知识分子、反腐倡廉、民主政治、理论学习等问题上提出的新观点和制定的新政策。〔作者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注:按惯例隐去正文注释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