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开国大典实况广播中的“插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安排“开国大典”广播稿的编写和播出工作。他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九头鸟”
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9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TianAnMen]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钢丝录音机
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只能把天安门[TianAnMen]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TianAnMen]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TianAnMen]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TianAnMen]广场。
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的检阅车录音。
用手指点
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西侧的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个人。
胡若木和杨兆麟事前进行了采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4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留下遗憾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TianAnMen]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下的机房随之关机。
大家以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TianAnMen]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欢呼、雀跃,不愿意离去。
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上离去。他们缓步走向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的西端,不断地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
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停止播音了,胡若木、杨兆麟等人束手无策,只好留下“历史性”的巨大遗憾。
来源: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