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胡适眼中的鲁迅及其他--中国年鉴

   新学年伊始,各地中学语文教材纷纷做出调整,有网友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有《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鲁迅[LuXun]的作品[ZuoPin]多篇,遂名之为“鲁迅[LuXun]大撤退”。此说一出,舆论哗然。

  张梦阳先生写来文章,认为“调整”不等于“撤退”,“调整”之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使之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正常事情”,“不必过于大惊小怪”。杨建民先生亦爬梳出一段史料,说的是因政见不合,鲁迅[LuXun]与胡适[HuShi]由少来往发展到鲁迅[LuXun]常常嘲讽或调侃胡适[HuShi],而胡适[HuShi]却几乎没有发过一句恶声。1929年,胡适[HuShi]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邀,起草了一份“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次草案”。其中“选读名著举例”里,除《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外,署名现代作家作品[ZuoPin]的,只有一个“鲁迅[LuXun]的小说[XiaoShuo]集”。两相参照,倒也饶有趣味。

  从胡适[HuShi]一生写的作品[ZuoPin]看,较纯粹文艺方面的,数量并不多。新诗“尝试”一番外,小说[XiaoShuo]、戏剧等体裁,真正屈指可数。可他毕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对于新文学家及作品[ZuoPin],予以评骘,自然难免。倘以较现代的艺术观看,胡适[HuShi]不能说多么深通,可长时期地关注并实践,总算不陌生。他于作家及作品[ZuoPin]的臧否,有些虽然寻常,可许多却颇有见地。这里,我们暂时搁下他对新诗人及作品[ZuoPin]的看法(数量可另成一文),仅从零散的相应内容中,钩沉出他对其他文学式样的一些言说,以见当时的文艺状况及人物情态。这或者还会有一点意义。

  对周氏兄弟青眼有加

  胡适[HuShi]对周氏二兄弟的作品[ZuoPin],一直就比较欣赏,评价颇高。在1922年8月的一篇日记里,胡适[HuShi]曾说:“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按:鲁迅[LuXun])兼有赏鉴力与创造力,而启明(按:周作人)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HuShi]这里说周作人的创作较少,应该是指小说[XiaoShuo]之类,他的小品文,数量并不少。

  在当年早些时候,胡适[HuShi]写了一篇重要论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其中几处涉及周氏兄弟,可以一观。在论及外国文学难以古文翻译成功时,胡适[HuShi]举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十几年前,周作人同他的哥哥也曾用古文来译小说[XiaoShuo]。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XiaoShuo]集》比林(纾)译的小说[XiaoShuo]确是高的多。”在举了一段译文例子后,胡适[HuShi]说:“这种文字,以译书论,以文章论,都可算是好作品[ZuoPin]。但周氏兄弟辛辛苦苦译的这部书,十年之中,只销了二十一册!这一件故事应该使我们觉悟了。用古文译小说[XiaoShuo],固然也可以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如周氏兄弟的小说[XiaoShuo],——但所得终不偿所失,究竟免不了最后的失败。”

  胡适[HuShi]在这里,是说古文译小说[XiaoShuo]的失败,可对周氏兄弟的“古文工夫”,“文章”,“文字”水准,却是颇表欣赏的。说到当时新文学(胡适[HuShi]有时称“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起步未久,胡适[HuShi]的估价并不高。可就在这估价中,惟独对周氏兄弟青眼有加:“短篇小说[XiaoShuo]也渐渐的成立了。这一年多(一九二一年以后)的《小说[XiaoShuo]月报》已成了一个提倡‘创作’的小说[XiaoShuo]的重要机关,内中也曾有几篇很好的创作。但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LuXun]’的。他的短篇小说[XiaoShuo],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注意,新文艺小说[XiaoShuo]创作成绩,这是惟一提到作家的地方。这惟一,给了鲁迅[LuXun]。

  那么,散文方面呢?“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议。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的作品[ZuoPin]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对于此类小品文的特征概括,颇为准确,对于周作人文字的评价,真正不低。小说[XiaoShuo],散文两个大类,在胡适[HuShi]眼里,由周氏二兄弟各自领军。这一方面符合实际,同时可以见出胡适[HuShi]对二人文学才能的特别看重。

  因为政见未合,鲁迅[LuXun]与胡适[HuShi],后来便由少来往发展到鲁迅[LuXun]常常地嘲讽或调侃胡适[HuShi],而胡适[HuShi],却几乎没有发一句恶声。1929年,胡适[HuShi]应教育部之邀,起草了一份“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次草案”。其中“选读名著举例”里,除《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外,署名现代作家作品[ZuoPin]的,只有一个“鲁迅[LuXun]的小说[XiaoShuo]集”。这样的位置,实在显现了胡适[HuShi]对鲁迅[LuXun]创作成绩的推重。

  其实胡适[HuShi]与鲁迅[LuXun],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是有过颇为相得的相互借重的。具体详情,因在本文内容范围之外,暂且不提,可胡适[HuShi]对鲁迅[LuXun]在这方面的评价,却值得拈出。胡适[HuShi]在1928年写的《白话文学史》的“自序”里这样说:“在小说[XiaoShuo]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LuXun]的《中国小说[XiaoShuo]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研究过程的彼此交流,胡适[HuShi]才在鲁迅[LuXun]逝世后遭到苏雪林攻击时,负责任地指出:“鲁迅[LuXun]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ZuoPin],如他的小说[XiaoShuo]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按:陈西滢)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LuXun]小说[XiaoShuo]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LuXun]终身不忘此仇恨!……说鲁迅[LuXun]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LuXun]洗刷明白。”从先前举例看,说鲁迅[LuXun]早年文学作品[ZuoPin]及小说[XiaoShuo]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绝非虚饰,这是胡适[HuShi]坚信的认识,无论先前鲁迅[LuXun]曾用怎样一支犀利的笔嘲讽过他。

  胡适[HuShi]与周作人的友谊,保持得长久得多。两人后来有诗词唱和,更有抗战初期胡适[HuShi]从伦敦以一首诗作,劝周作人尽早离开北平去南边,可惜周作人以家累为由没有听从忠告,终于落得浑身沾满污泥。在当时,文人间是不作兴当面相互恭维的。可由衷之言,有时也不能不发。1936年元月,胡适[HuShi]在复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对周的文章,说了这样几句:“吾兄自己也是有心人,时时发‘谆谆之言’,但胸襟平和,无紧张之气象,故读者但觉其淡远,不觉其为‘谆谆之言’。此是涵养功深,不易学到。”胡适[HuShi]说的是周作人文章的长处,读者大都是这样感受的,所以写在信中,也并不觉着什么不当。

  “《雷雨》实不成个东西”

  印象中,除去新诗,胡适[HuShi]对其他体裁文艺作品[ZuoPin],发表的看法并不多。即使偶有阅读,记下来的评价也寥寥数语。可这数语中,常常有一些与今天别样的判断。例如1930年7月间,胡适[HuShi]读到了茅盾的小说[XiaoShuo],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夜读沈雁冰先生的小说[XiaoShuo]《虹》,此书作者自说要为近十年中的壮剧留一纪录。前半殊不恶;后半写梅女士到上海后的演变,似稍突兀,不能叫人满意。此书未写完,不宜骤出版。”《虹》是茅盾1929年所写的一长篇小说[XiaoShuo](未完成),虽较其他作家更擅长小说[XiaoShuo]写作,可此时的茅盾总体仍在探索阶段,故作品[ZuoPin]给胡适[HuShi]留下了这样不成熟的印象。日记后面,胡适[HuShi]还加了判断:“作者的见地仍不甚高。”读了《虹》之后,胡适[HuShi]大约为了印证看法,又取来茅盾另一部《幻灭》来读,结果看法更差:“此篇浅薄幼稚,令人大失望。”

  当时胡适[HuShi]正在续写他的“中国哲学史”。写到“儒教的成立”一章,很不顺。起了几次头,都不满意,于是又来翻读小说[XiaoShuo]。接续前一天,胡适[HuShi]又读了茅盾的《动摇》和《追求》两篇。此两篇与《幻灭》,是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后来被称为“三部曲”。出版时总名为《蚀》。胡适[HuShi]应该是在一个集子中读到的:“读沈雁冰的小说[XiaoShuo],《动摇》与《追求》。《动摇》结构稍好,《追求》甚劣。”胡适[HuShi]在美国留学时,曾读了大量西方小说[XiaoShuo],留有印象,成了他后来评价国内新小说[XiaoShuo]的基础。当时新小说[XiaoShuo]还处在探索阶段,茅盾初期小说[XiaoShuo]给胡适[HuShi]的不良印象,应该可以理解。

  茅盾而外,胡适[HuShi]还读过曹禺的东西,并在日记中记下印象。那是1937年2月的旧历除夕,当天来访客人很多,可到了晚间,胡适[HuShi]却拿起了曹禺的两部名剧《雷雨》、《日出》来读。“读曹禺(萬家宝的笔名)的《雷雨》、《日出》。杨金甫(按:即杨振声)赠此二书,今夜读了,觉得《日出》很好,《雷雨》实不成个东西。《雷雨》的自序的态度很不好。”为何这样看《雷雨》呢?胡适[HuShi]略加探讨:“《雷雨》显系受了Ibsen、O'Neil(按:易卜生,奥尼尔)诸人的影响,其中人物皆是外国人物,没有一个是真的中国人,其事亦不是中国事。”胡适[HuShi]到底博览群书,一眼便看出曹禺受到易卜生及奥尼尔的影响。大约由于这种影响,20岁出头的曹禺没有从其中跳出,所以剧情虽动人心魄,可胡适[HuShi]却以为其中人物不是中国人,“皆是外国人物。”

  《日出》一剧,在专业人士眼里,的确如胡适[HuShi]所言:“是一大进步……”胡适[HuShi]还有剧情分析:“其中人物稍近情理,也稍有力量。然不近情理处也还不少。如‘小东西’,金八早要淫她了,而她卖到下处,却总因为‘太小’,接不着客,岂非矛盾?《日出》写胡四,顾八奶奶都太不近情理。”第二天,是春节,胡适[HuShi]还将自己对曹禺两部戏的看法,说给前来拜年的朱光潜夫妇。应该是因为朱光潜从事文艺批评之故吧。以较现代的文艺观看,胡适[HuShi]的见解并不多么深入,可到底有他的眼光,判断力是不差的。

  此外,胡适[HuShi]还对郑振铎著作有过一点议论,不过也是写在日记中的。那是1935年5月21日,大约为了备课,胡适[HuShi]翻读了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看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三、四册。”胡适[HuShi]评价道:“此书材料颇好,但他写的太糟,判断既平庸错误,而文字太不修饬,使人不愉快。周岂明说他受著作之累,是不错的。”郑振铎的这部文学史,材料的搜集颇丰富,出版时又加附插图(后来出版时便名《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示特色),本应为读者喜欢,可惜确如胡适[HuShi]所言,判断平庸,文字不讲究,读来“使人不愉快”。日记后面提到周作人的看法,可见在学人中,对此著述意见是大体一致的。

  “沈从文是天才”

  1929年9月,经徐志摩推荐,沈从文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湘西人,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HuShi]聘为该校讲师,主讲一年级“新文学研究”和“小说[XiaoShuo]习作”。虽则有徐志摩推荐,可胡适[HuShi]若是看不入眼,聘用也几乎不可能。那么,对沈从文的才华,胡适[HuShi]有过具体表述吗?笔者所阅有限,还未见到。可有一则可靠的侧面材料,能够对此有所表达。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当老师,喜欢上了一个女生,这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张兆和。可是当时张兆和并不愿搭理这个老师,尽管情书写了一大包,张兆和却并无回应。沈从文急得要自杀,求到胡适[HuShi]。胡适[HuShi]也真有天趣的一面,他竟然插手了此事。当张兆和抱着一大包沈从文的情书找到“胡校长”时:“于是我说了沈先生的事。他(胡适[HuShi])也把他由沈先生那里得知的事情报告点给我。他夸沈是天才,中国小说[XiaoShuo]家中最有希望的什么……他又为沈吹了一气,说是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这是1930年7月张兆和日记所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胡适[HuShi]对沈从文的评价:“沈是天才,中国小说[XiaoShuo]家中最有希望的……”即使其他地方没有说一句,这些对张兆和说的话,也实在可以表达胡适[HuShi]对沈从文小说[XiaoShuo]艺术的高度推崇了。从沈从文的文学成就看,胡适[HuShi]的推崇确实相当有眼光。

  令今天读者或者感觉兴趣的,是胡适[HuShi]还与至今仍以遗作掀动波澜的张爱玲有过一段联系,不仅通信,还见过面。这其中,双方都郑重保留下文字,可资后人寻觅。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及其他,主要看看胡适[HuShi]对张爱玲作品[ZuoPin]的看法。

  1954年10月25日,正在香港的张爱玲给在美国的胡适[HuShi]寄去她的小说[XiaoShuo]《秧歌》,请其“指正”。因为很小的时候,张爱玲通过父亲藏书,读到胡适[HuShi]关于《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两部小说[XiaoShuo]的考证,引发兴趣,便找来阅读。“这些年,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为得了不少益处。”这部《秧歌》,张爱玲希望胡适[HuShi]读出那两本书的影响。“假使您认为稍稍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兴了。”胡适[HuShi]收到信及书后,搁置了两三个月,后来翻开一看,感到兴趣。他便提笔回了张爱玲一函,对《秧歌》称赞了一番:“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ZuoPin]。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XiaoShuo],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

  张、胡两人都引用了“平淡而近自然”来作小说[XiaoShuo]的评价标准,从行文看,张爱玲应该是引自胡适[HuShi],可胡适[HuShi]在这几个字也打引号,似亦引自他人。其实,这话正是鲁迅[LuXun]对《海上花》的评语:“终未有如《海上花列传》之平淡而近自然者。”(见《中国小说[XiaoShuo]史略》)胡适[HuShi]读到,觉得贴切,便在考证该书时,借用了这句话。这话又给张爱玲很深印象,故而又引这话给胡适[HuShi]……

  如此评价张爱玲之后,胡适[HuShi]意犹未足,又对具体内容做了一些解析:“你写月香回家后的第一顿‘稠粥’,已很动人了。后来加上一位从城市来忍不得饿的顾先生,你写他背人偷吃镇上带回来的东西的情形,真使我很佩服。我最佩服你写他出门去丢蛋壳和枣核的一段,和‘从来没有注意到(小麻饼)吃起来咵嗤咵嗤,响得这么厉害’一段……”“你写人情,也很细致,也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如131—132页写那条棉被,如175、189页写的那件棉袄,都是很成功的。189页写棉袄的一段真写得好,使我很感动。”

  在此之前,胡适[HuShi]并没有读过张爱玲的小说[XiaoShuo],所以在信的末尾说:“你在这本小说[XiaoShuo]之前,还写了些什么书,如方便,我很想看看。”这来往的两封信,双方均未留底稿(胡适[HuShi]在日记里特别注明一笔),可张爱玲的信,胡适[HuShi]捡起来粘在了日记里;胡适[HuShi]的信,张爱玲也妥为保存,后来引在一篇文章中,使得我们对他们的这些交往和看法,有了确切的文字证据。在当时的日记里,胡适[HuShi]更有:“近年所出中国小说[XiaoShuo],这本小说[XiaoShuo](按:张爱玲《秧歌》)可算是最好的了”的评价。因为未留底稿,胡适[HuShi]在日记中,概括记下一笔:“一月廿五日,我答他(她)一信,很称赞此书。我说,‘如果我提倡《醒世姻缘》与《海上花》的结果单止产生了你这本小说[XiaoShuo],我也应该很满意了。’”由于胡适[HuShi]的推举,张爱玲不仅喜欢上了《海上花》,受影响写出《秧歌》,到后来更用白话翻译一遍,又用英语翻译一遍这部古典小说[XiaoShuo],这也许又是胡适[HuShi]始所未料的吧。

  对于新文学家及作品[ZuoPin],胡适[HuShi]一直都有兴趣,可惜他涉足的领域太广,加上纷繁事务,就无暇多读。可是,只要能得手或朋友介绍的作家作品[ZuoPin],他都能以很快速度读毕,并予以不外行的评价,显现出在这方面的独有眼光。作为曾经文艺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议论,来自切身感受,来自随新文学过程成长的亲历体验,眼光和感触当然不同一般。这也许是值得后来研究家和读者注意的,也应该是笔者所以乐于努力钩沉出这些评议的一个理由。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