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唯一没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年鉴网
张治中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JiangJieShi]八大金刚之一。作为蒋介石[JiangJieShi]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MaoZeDong]、周恩来[ZhouEnLai]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
毛泽东[MaoZeDong]称“他是三到延安[YanAn]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蒋介石[JiangJieShi]有“八大金刚”,即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诚、刘峙、张治中,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教官出身。在蒋介石[JiangJieShi]集团中掌握兵权者,大都是“八大金刚”门下黄埔第一、二、三期的学生。
1985 年,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 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WoMen]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83 年3 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张治中,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唯一敢对毛泽东[MaoZeDong]、蒋介石[JiangJieShi]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国共”往事?
张治中离家:咬口生姜喝口醋
张治中1890 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16岁那年,张治中满怀梦想离开了这个养育之地,怀揣着留有母亲[MuQin]体温的七拼八凑筹来的24 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与很多中共[ZhongGong]革命者从此不归故乡不同的是,这位在“国共”两党中均居高位的风云人物,在此后的人生中,故乡洪家疃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和心灵的栖身之所。
离家远行前,母亲[MuQin]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这句流传在安徽洪家疃村的古训,寓意是在人生的岁月里,只有能够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生存不仅艰难、局促,而且残酷、迷茫。张治中正是凭借着母亲[MuQin]的教诲,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咬口生姜喝口醋”也成了张治中一生的座右铭。无论是参加最后一科考试遭遇不公平落榜时,还是作为“备补士兵”和“备补警察”食不果腹时,甚或是在浴血沙场之际,他靠的就是这种尝遍苦辣辛酸的坚韧之心而勇敢存活下来。
后来,张治中请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成一块横匾,以省身心。张素我、张一纯、张素久都说,父亲[FuQin]的所有言行,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父亲[FuQin]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这句话赐予的。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他们的伟大的祖母。我愿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记住这一句格言和遗教。”
张治中对母亲[MuQin]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改变了张治中的一生。从篾器店学徒毅然出走到安庆报考陆军小学,张治中的父亲[FuQin]并不赞同,但是母亲[MuQin]费尽心机、毅然举债筹资支持儿子求学,否则,张治中也许像父亲[FuQin]和叔父一样,终其一生只是个农村篾匠。
张治中说:“我自小一切得到母亲[MuQin]的培养,她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按照当时的环境,如果没有母亲[MuQin]的支持,我要迈出第一步也是不可能的。”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张治中,并没能如愿在省会安庆考上陆军小学,迫不得已在安徽当了“预备警察”,后在扬州进警察教练所,“辛亥革命”时投身学生军,参加北伐。
1924年,孙中山赴广州,蒋介石[JiangJieShi]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他听说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从此,张治中步入国民党军事阵营,而蒋介石[JiangJieShi]对他可谓有知遇之恩。
自16 岁离家后,经过20 年的奋斗,到20 世纪20 年代,不到40岁的张治中已成为国民党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中只有一位妻子的将军
1909 年,17 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嫁给了同样来自贫寒人家的张治中,并陪伴他直到1969 年去世。
洪希厚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张治中一生对洪希厚始终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60年。
张一纯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ZhouEnLai];国民党有张治中。母亲[MuQin]没文化,到北京之后因为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因此,当时国民党中不少要员都和张治中开玩笑,劝他另娶出身高贵的小姐。而当时高官家庭连娶三妻四妾并不鲜见。张治中却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MuQin],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据张素我姐弟等人回忆,“母亲[MuQin]一生对父亲[FuQin]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洪希厚是张治中指腹为婚的妻子。她17岁嫁到张家后,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治中都在外闯荡,作为长媳的洪希厚,不仅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还要照顾小叔子们。公婆去世时,张治中仍然没能赶回来。由于家贫,年仅23岁的洪希厚只好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叔子,回到娘家艰苦度日。1976年,洪希厚去世。
但有一次,母亲[MuQin]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时,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前往。张文心七岁时即由洪希厚带大,两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对于妻子的这一请求,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
张一纯说:“任何时候,只要不打仗,父亲[FuQin]和母亲[MuQin]总是在一起。母亲[MuQin]善于持家,我们[WoMen]全家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MuQin]自己做的,他们从不让我们[WoMen]做少爷小姐。”
1937 年“淞沪会战”结束后的一张照片上,张素我与父母合影,“我与母亲[MuQin]长得很像”。 这时的张素我正在父亲[FuQin]1929 年创办的洪家疃黄麓小学担任校长。
秘书陶天白,曾在张治中后来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求学,他记得张治中亲题的校训是:敬勇诚毅。他回忆说:“当时他(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军衔为上将,一个月的薪水与蒋介石[JiangJieShi]、冯玉祥等人一样,都是800 银元。当时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是3个银元,所以他余下来的钱很多。有些军政要员把余下来的钱,或讨小老婆,或游山玩水,或盖别墅;而他认为民族的振兴重在教育,所以他把这些钱留下来兴办学校,这一点令人很佩服。”
张素我说:“母亲[MuQin]和父亲[FuQin]是指腹为婚的,相濡以沫一辈子。母亲[MuQin]没有文化,却跟着父亲[FuQin]见过许多大世面,她性格开朗,与宋氏姐妹、何香凝等许多高官夫人交好。”当张治中和“中共[ZhongGong]”接触后,洪希厚又和邓颖超成为好友。
陶天白曾回忆起第一次见张治中的印象:第一次见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值冬天,他穿着一件狐皮袍子,长得很漂亮,讲话非常生动、幽默。对年轻人很爱护,教我们[WoMen]怎样做学问,怎样修身养性。他讲话的题目是“修养七件事,行为两戒条”。七件事包括天天看报纸、听广播、看名人传记等等。两戒条,一个是戒骄,一个是戒惰。在我看来,他不像身经百战的将军,更像教书的。他始终未忘记幼年的困苦,抖了抖狐皮袍子说:“我住在南京,那里华洋杂处,我穿这个是为顾及国体,一个上将如果穿一身土布,就会显得过分特殊。国际人士看来也不雅。”
加中国共产党,并向周恩来[ZhouEnLai]提出了申请。周恩来[ZhouEnLai]十分高兴地说:“我个人表示欢迎,但要请示组织后才能给你回话。”过了一些时候,周恩来[ZhouEnLai]回复说:“‘中共[ZhongGong]’方面当然欢迎你入党,不过,你的目标较大,‘国共’两党曾有约,‘中共[ZhongGong]’不吸收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入党。此时你加入中共[ZhongGong]恐有不便,不如稍等适当时机为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作为国民党要员的张治中言论激烈。到1925 年夏,他 “言论和态度,都被‘右派’所看不惯,”因此被“右派”视为“红色教官”、“红色团长”,把和张治中关系密切的邓演达、恽代英、高语罕称为“黄埔四凶”。
“周总理和我父亲[FuQin]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他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张一纯回忆起周恩来[ZhouEnLai]与父亲[FuQin]的往事,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8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