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亲历者揭秘:梅贻琦离开清华的最后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

  

  按张起钧的说法,梅贻琦离平的大体经过是:12月9日得知东单操场的临时飞机[FeiJi]场修好,政府飞机[FeiJi]来接运教授[JiaoShou]。当天晚上梅贻琦和北平[BeiPing]师范大学袁敦礼校长[XiaoChang]等学界领袖以及少数第一批接运的教授[JiaoShou],齐聚在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先生[XianSheng]的办公室内,商讨第二天南飞事宜。鉴于胡适飞走时的混乱情形,大家主张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由梅氏为主导,跑腿打杂的事则由年龄最小的张起钧担任。同时规定裁一部分邮简由梅、袁签字,郑天挺和张起钧盖章,算作临时飞机[FeiJi]票,凭票登机。张说:“这批起飞的除了梅先生[XianSheng]和本人外,计有李书华、张颐、杨武之(杨振宁的父亲)、敦福堂、赵梅伯……等先生[XianSheng]。(当时本还有胡先、钱思亮两先生[XianSheng],第二天临时因故未来,又改补旁人,梁实秋夫人便是临时补进这批飞出的)计划好后,二十日清晨大家齐集北京饭店候机,由于南京[NanJing]有雾不能起飞,大家又在北京饭店住了一夜,二十一日中午起飞,傍晚到达南京[NanJing]。”关于何介人在会上质疑陈岱孙说法过程中,提到梅贻琦曾说过南京[NanJing]派来飞机[FeiJi]“不是接我的我不走”之事,张起钧似乎较为清楚并有过这样的叙述:

  最使我感动的是他那临难不苟的精神。在梅先生[XianSheng]离平的前几天,我偶然去看胡适之先生[XianSheng],恰好知道胡先生[XianSheng]即将搭乘政府来接的专机离北平[BeiPing]。于是告辞回家,默祝胡先生[XianSheng]的顺利成行。傍晚获知:由于共军的炮火控制了南苑飞机[FeiJi]场,胡先生[XianSheng]一行并未能成行[后来傅作义下令军队冲了一阵,护住了机场,胡先生[XianSheng]才与张佛泉先生[XianSheng]等在十五日起飞。(南按:张当日未能起飞,过了几天坐民航机出来的)]。这是十二月十四日的事,那时清华[QingHua]的敦福堂教授[JiaoShou]逃进城来,住在我家,便忽然想起梅先生[XianSheng]也正在城里候机离平,何不通一消息(因为当时北平[BeiPing]的局势已极混乱,大家不能保持正常联系),使梅先生[XianSheng]与胡先生[XianSheng]一起飞出围城?于是敦先生[XianSheng]便马上打电话给梅先生[XianSheng]。凡是那时身在围城中的人,当可知道大家是如何焦急的渴望离开这围城。尤其长春围城的惨状,大家谈虎色变。假如北平[BeiPing]的战事继续下去,则其情形将不堪设想。何况还有政治立场的问题?因此在敦先生[XianSheng]预料:梅先生[XianSheng]闻讯后一定大喜若狂,立即行动,那知梅先生[XianSheng]在听到此事、并弄清这架飞机[FeiJi]并不是接他之后,他竟无动于衷,一如平日缓和低沉的声调,说是他不预备去。虽经敦先生[XianSheng]一再告以时局的危急,错过这架飞机[FeiJi],可能不会有机会,但他始终若无其事的谢绝了这建议。后来政府接梅先生[XianSheng]和各位教授[JiaoShou]的飞机[FeiJi]来了,他才把一切事安排妥贴后,从容不迫的提着一架打字机,拿着两本书走上飞机[FeiJi]。

  最后,张起钧说道:在这一幕前因后果中,我亲临其境,我深深的受到了感动。而深深的体会到梅先生[XianSheng]的高风亮节。但可惜我不能把我这意之所会,传诸于言。这并非纯由我的笔笨,而是当时还有许多相关的事件与情势,只有在这些事件的情势的陪衬中,才能了解其意义。若是摒弃背景,脱空而言,不仅挂一漏万,有失真象,并且还会由于文字的隔障,反滋歧义。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说的:“许多人在平日装腔作势,好似高不可及,一旦遇到危急关头,便丑态百出,以求苟免,因为他内心本没有真正高贵自尊的地方。而梅先生[XianSheng]则是已把高贵自尊建基于本身,因此才能夷险一节,不为外境左右。甚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一直保持着尊贵不群的风格,使人顽廉懦立,肃然起敬。——这才真是中国读书人传统的最高修养;这才不愧是一个‘人物’。” [15]

  正是梅贻琦无愧于一个“人物”,才不可能像昆明躲警报时的吴晗一样面无血色,“连滚带爬”地丑态毕现;更不可能以堂堂的清华[QingHua]大学校长[XiaoChang]之尊,屈居于同是一校之长的胡适膝下,求其走后门开舱救济,何况关乎清华[QingHua]续亡存绝命脉的全部庚款基金还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尽管梅贻琦绝没有仿效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挟基金以自重之心,但南京[NanJing]方面的官僚也不至于糊涂到把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忘却。因而,在胡适出走之后,南京[NanJing]再派机“抢救”梅贻琦就成为一种必然。而此前袁随善所说梅于匆忙中被稀里糊涂地“驾上飞机[FeiJi]”的妄语便不攻自破。此事之真伪不但与梅一同飞南京[NanJing]的李书华、杨武之等人日后在回忆文章中道出实情,即在飞机[FeiJi]降落南京[NanJing]的当天傍晚,守候在机场的《申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梅贻琦进行了采访,梅说:“现与抗战时期不同,另建联大或无可能”云云,内中透着惋惜之意。假如他是被外力强行架上飞机[FeiJi],又何以说出这样的话来?因而只能说袁随善所言,是一个颇为离奇且有点像警匪片一样刺激的故事,只是这故事编造得过于荒诞离奇罢了。1965年,也就是梅贻琦去世第三个年头,原清华[QingHua]大学外文系教授[JiaoShou],后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叶公超在回忆文章中说道:“梅先生[XianSheng]是个外圆内方的人,不得罪人,避免和人摩擦;但是他不愿意作的事,骂他打他他还是不作的。” [16]短短几语,已触到了梅贻琦的典型性格和心灵深处。叶是清华[QingHua]知名的教授[JiaoShou],与梅共事多年且私谊甚笃,他对于梅的评价绝不是似是而非的外交辞令,而是真实地道出了梅的内在本质。这一点,从冯友兰的回忆中亦见得分明。

  时任清华[QingHua]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说:1948年12月上旬,陈雪屏从南京[NanJing]到了北平[BeiPing]。陈本来是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JiaoShou],后来当了西南联大的训导长,南京[NanJing]认为他有一套对付青年的办法,把他调去当了青年部部长。陈雪屏抵北平[BeiPing]时,由东北南下的解放军已推至昌平一线,陈于匆忙中招集梅贻琦等清华[QingHua]教授[JiaoShou]开会,商讨“抢救学人”实施办法,并云南京[NanJing]已派飞机[FeiJi]至北平[BeiPing]南苑机场待命,被“抢救”者随时可以登机南飞,等等。在场者相顾无言,均不置可否,会议不了了之。想不到挨到12月中旬,“有一天晚上,校务会议在梅家开例会。散会后,别人都走了,只剩梅贻琦和我两个人。梅贻琦说:‘我是属牛的,有一点牛性,就是不能改。以后我们就各奔前程了。’他已经知道我是坚决不走的,所以说了这一番告别话” 。 [17]冯友兰听罢不禁黯然神伤,又不知如何言说,二人相望不语,握手含泪道别。

  就在陈雪屏抵平促梅贻琦南飞的空隙,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即12月12日晨,北平[BeiPing]北郊枪炮声甚密,时闻炸弹落地爆炸之声。陈寅恪在清华[QingHua]国学院时的助手、后为清华[QingHua]中文系代主任浦江清(1948年8月12日,清华[QingHua]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病逝,由浦氏暂代其职),闻枪炮声急忙赴陈宅,报告时局,但有点出乎意料。按浦氏的说法,当时清华[QingHua]园内师生之间左右分明,中间人难于立足。陈寅恪不反对共产主义,但不赞成俄国式共产主义。当浦江清说到陈雪屏已来北平[BeiPing]并欲“抢救”有名望之学人南行,“惟人数必有限制,极少数。陈先生[XianSheng]如有行意,可通知梅公”时,陈寅恪答道 “他早已知道此消息,并已洽梅公云云。他谢我特为通知的好意,并且劝我也可去梅公处登记”。又说:“上回他谈,认为清华[QingHua]在南方还是要慢慢设立的。虽然不一定再用清华[QingHua]大学名义。胡适也曾说过,他不想在南方再设北京大学。看来政府要北平[BeiPing]大学教授[JiaoShou]离此南下,到南方集合,如已(以)往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那种形态。这次因为陈先生[XianSheng]室中尚有他客,未便畅谈。陈先生[XianSheng]认为,清华[QingHua]园附近即有战事发生。” [18]此时,梅贻琦正在城中,开始紧张地把清华[QingHua]重要账册、文件移存北平[BeiPing]城内提前预设的一个保管小组管理,并作流亡准备。

  通过对上述回忆文章的梳理、对照、鉴别,结合当时的情势和其他旁证,梅贻琦出走的历史公案可作如下判断:梅离平南飞是自觉自愿的,无人对其施压或胁迫,走前对政治时局和个人处境有过慎重考虑并与同事、好友等商讨,同时对陈寅恪出走产生了一定影响。梅离开清华[QingHua]园的时间是1948年12月14日下午,进城后住北京饭店,开始与北大秘书长郑天挺等人商讨乘机离平的具体事宜。大约在城内逗留了一个星期,21日中午与杨振宁之父杨武之等教授[JiaoShou]一起在东单机场登机,傍晚抵南京[NanJing]。整个过程用清华[QingHua]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的话说就是:梅的出走“是主动,不是被动的;是自觉,不是盲目的;是坚定,不是犹疑的。”[19]

  在这一关键转折点上,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梅贻琦尚未离开清华[QingHua]校园,曾有学生张贴海报并结队至校长[XiaoChang]办公室和住宅请愿,要求校长[XiaoChang]不要跟随国民党南撤,留下来继续主持学校事宜。此时已秘密赴解放区投奔中共的原清华[QingHua]历史系教授[JiaoShou]吴晗,也发来“挽留”函电,设在张家口的中共电台发出广播,谓“北平[BeiPing]各大学惟有清华[QingHua]校长[XiaoChang]梅贻琦可以留任,请勿擅离”等。[R]但梅贻琦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乘机飞离北平[BeiPing]赴南京[NanJing],进入溃退中的国民党中枢,未久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