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1909年庚款走出国门的留美学生--国家史册
1909:向洋看世界
本刊记者| 何书彬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清华前身)在北京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这里面,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金邦正、梅贻琦,还有化学家张子高(张准)、生物学家秉志等人。
游美学务处是清政府专设的选派留美学生的机构。《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的赔款,后来美国又将一千多万美元逐年退还,用以选派中国学生到美留学。
这是自1881年清廷下旨召回留美幼童以来,中国再一次向美国派出留学生。1909年8月,梅贻琦等人在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的带领下赶赴美国。他们在旧金山登陆后,走了和近四十年前“留美幼童”同样的路线——他们坐火车横穿美国,下车的第一站仍然是春田(Springfield)。在那里,当年清廷召回留美幼童时“逃跑”的容揆正在迎候着他们。
唐国安和容揆都是广东香山人,1873年,他们作为清政府派遣的第二批留美幼童到达美国,并先后进入耶鲁大学读书。极力推动幼童留美的,正是容揆的叔叔“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他希望通过这项教育计划来把西方文明和学术输入到中国,改良中国文化。当这个计划被当局以“偏重西学”“中学荒疏”等理由中止后,容闳痛心疾首。回到中国的留美幼童,被视为“叛徒”和“洋鬼子”,受到清廷严密监视,意料到这种情况的容揆就在回程的路上经过春田时,谎称要和照顾自己多年的主人道别,借机“逃跑”了,并一直留在美国。还有一名叫做谭耀勋的留美幼童也和容揆一样“逃跑”,1883年秋,谭耀勋刚完成他在耶鲁大学的学业,却因肺病客死异乡。
在20世纪初,曾经备受冷落的留美幼童在清末新政中纷纷成为朝廷重臣,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等新兴领域,西学功底深厚的他们终于得到了实现平生志愿的机会,然而,此时他们都过了年富力强的年纪。辛亥革命送走了清廷后,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还被视为前清遗老,有洋奴之嫌,不得不谢幕于历史舞台。
唐国安主政清华,从学堂到学校,总共只有两年零四个月,但因为劳心拙力,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连发三次心脏病,终于不能支撑。1913年8月21日,他向外务部提出辞呈。报告送出的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时年55岁。清华校友陈鹤琴在《我的半生》中回忆道:“他是一个基督徒,待人非常诚恳,办事非常热心,视学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长)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们都觉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个可爱的慈母。”
在唐国安身后,他送出去的学生陆续学成归来。金邦正、张子高、秉志等人迅速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奠基人物。1915年,一批留美生“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在康奈尔大学发起成了中国科学社,秉志、金邦正即是九名发起人里的两个,张子高亦是中国科学社较早的会员之一。1920年至1922年,金邦正还曾出任清华校长。
作为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其会员也都成为各个领域的开创性人物。
梅贻琦也是中国科学社的会员。1914年,他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了物理系教授。1931年,在清华校长连续易人、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梅贻琦开始担任校长一职。
在就职典礼上,梅贻琦发表演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