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圆明园三百年沧桑--国家史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它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更名万春)三园的统称。圆明园的修建、鼎盛、罹难和重生的历史,实则就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一种缩影。它的兴衰和荣辱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初衷与修建

  圆明园的修建,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众所周知,清王朝的建立者――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满族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清朝统治者由于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东北冬季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却感到呆板憋闷。尤其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修建工程延续长达二百多年。

  雏形与鼎盛

  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旧址是一座约500亩的水景园,雍正三年(1725)扩建为3000余亩,至少有28处重要的建筑群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后,将所见名园胜景绘制成图,“移天缩地”仿置园中,在原有范围内,增建12处新景,达到圆明园建筑的全盛期,乾隆皇帝曾称之:“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至乾隆九年(1744),开始致力于两座附园的建造。嘉庆年间,圆明三园的总面积达5200余亩,外围总长10公里。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景点合计约160处。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洗掠与罹难

  但是,不幸的是,圆明园并没有摆脱历史的宿命。伴随着清帝国的衰落,圆明园沦入悲惨的境域。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3500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同治年间,同治皇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