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张之洞拒用新名词:忧虑语言文字变换会撼倒“中体”--中国年鉴网

  

张之洞看到公牍奏疏这类体制内的正式文稿使用新名词,常常是锱铢必较的,据说一般是立刻用笔抹掉,并注上批语“日本名词!”。后来他自己突然想起来“名词”这个字眼本身就是新名词,便改注“日本土语”。

有关部门禁止外语缩略词如“NBA”、“GDP”等进入媒体,据说是为了“保护汉语”。历史上保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个老话题,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过,“古文家战战兢兢地循规守矩,以求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一种消极的、像雪花那样而不像火焰那样的纯洁。”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像火焰那样的语言活力才是更有竞争性的因素;消极地防守、不与外界交流竞争,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光绪末叶,也就是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报刊等新式媒体开始逐渐兴盛起来。这类大量出现在新书报上的文章,大多有一个有趣的共性,便是喜欢沿用“外来新名词”。而所谓“外来新名词”,又绝大多数是来自东邻日本的汉字借词。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持《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名声大噪,其后便在文章中使用“以太”、“脑筋”、“中心”、“起点”等直接来自日本书报的汉字借词。后来湖南人唐才常和谭嗣同办《湘报》,沿用了梁的做法,风行一时。

古文家们十分忧虑惶恐

当时崇尚文风典雅的湖南的古文家们对此十分忧虑甚至惶恐,叶德辉说,现在谈时务的人,常常“自称支那”,而明明可以用“初、哉、首、基”这些字眼的地方,一定要说“起点”。他们不想想,“支那”是当初外来的佛学对“唐土”的称呼,而“起点”是“舌人”(近代从事专业“翻译”工作的,最初往往是不会写典雅书面语的牙行买办等,因此被贱视贬称为“舌人”,大概是说他们只会鹦鹉学舌。)解释西方数学时用的字眼。这些用语要么是翻译过来的词,要么是音译出来的字眼,既不典雅,也不质朴,简直是东施效颦。

叶德辉以“典雅”、“质朴”等传统审美标准来抨击新名词,代表了当时不少士大夫的看法。不过,尽管如此,这类不加任何定义与解释的汉字借词仍然通过科举内容改制、考官的喜好等等影响了许多读书人。湖南和江西是风气最盛的,因为两地主持学务的江标、徐仁铸、吴士鉴等,都是对西学西政十分感兴趣的人,政见上也颇为激进。当时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往往被一些考生奉为秘册,希望熟读后,能用新名词来答卷,以投这类趋新的考官所好。1901年,光绪壬辰科(1892年)的进士吴士鉴任江西学政,成了当地所有读书人的大宗师,每年主持考察当地秀才以上生员的岁试(即一个地方生员的学年大考)以及向朝廷推荐“贡士”的贡试等。秀才熊元谔是当时“言西学之第一人”严复的学生,深得严的赏识。他1901年在江西参加岁试时,考官就是吴士鉴。吴称赞熊元谔能模仿梁启超的文风,用新名词答卷,将熊取为第一名。第二年,吴改赴他任,熊元谔参加江西乡试,仍中了举人。显然,喜好熊这种文风的,在江西并不只是吴这一任学政而已。

除了对考生以外,新名词也对一些朝廷的官员产生了影响。吴士鉴的同科进士,江苏武进人张鹤龄很得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信任,1902年被延聘为京师大学堂的副总教习,并主持大学堂的招生考试,“各省才隽,一时并集”,实际上掌管了大学堂的全部教学事务。1903年总教习吴汝纶病逝后,他便接任了总教习之职,并延聘日本人服部宇之吉、严谷孙藏为化学、师范两馆的教习。张鹤龄本人就喜欢“以新词形于官牍”,也就是说不避讳以这类受人攻击的日语汉字借词来写公文。用新名词来写公文,在当时也形成了一种风气,各地督抚中也有招留学生进入幕府的。1903年,在庚子之乱(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役)中护驾有功的岑春煊任两广总督。他于1903-1905年之间,曾经拟过奏稿向朝廷建议,将广西的省会移到南宁。据说在这份奏稿中,岑写了“桂省现象,遍地皆匪,南宁为政事上要区,商业上中心”这样的话。后来有人认为,新名词进入呈送最高统治者的奏疏,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到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类被叶德辉们斥为“不中不西”、“非文非质”的新名词从体制外的报刊文章进入体制内士大夫们的正式文本,似乎已经蔚为潮流。到了宣统元年(1909),甚至在最高统治者的上谕中,出现了“四万万人”这样的提法。据说,起草那个上谕的,是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清廷重臣用新词反新词

对于主要由日语汉字借词构成的“新名词”进入为国选材的科举答卷,甚至官吏文稿公牍,最后甚至是上谕这样一些体制内的正式文本,清末朝廷中的一些重臣是持反对意见的。“满洲第一才子”端方,曾经支持过戊戌维新,事变后因为李莲英与荣禄的保护而未受株连。他在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与立宪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据说,有一次端方在批一位考生的课卷时,写批语道文章“有思想而乏组织,惜新名词太多”,一时传为笑谈。因为他忘记了“思想”、“组织”这些字眼本身就是来自日本的新名词。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