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红都纪行--中国年鉴
等着我吧!
留下来的苏区人民经受了反扑的国民党疯狂的报复:石头过刀,茅草过火,筷子过斩。如果说,北上的红军是一部壮烈的战争史,那么,苏区人民则是一部壮烈的生活史、壮烈的情感史。他们的苦难,犹如一部人间悲剧。
白居易曾因好友元稹的离去而顿感:“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何况,整个瑞金城的年轻人都走了,女人的心,老人的心,孩子的心,该荒凉成什么样?
走空了的瑞金,从这屋到那屋,从这院到那院,从这条小路到那条小路……无不填满着女人的思念,她们的身影,摇曳成风中一块孤寒的红布。
1920年,9岁的池育华在茶园乡教富村的李家当了童养媳,“丈夫”是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新婚第3天,李才莲就参加革命去了。
他说: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他送给妻子一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
丈夫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你要等我!”便使这位红嫂成为“望夫石”。
李才莲16岁参加红军。1934年,李才莲同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11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委员。红军北上后,他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战。1935年4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1万多名留守赣南的红军分九路突围,李才莲率领第一路的独立七团突围,不想突围失败,大队伍溃散后,李才莲被警卫员杀害并抢走身上作革命经费用的黄金,时年21岁。
池育华努力工作着,担任过厂长、妇女主任,获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她非常珍惜地保存着各种荣誉证书、奖状,期待着有一天丈夫回来了向他报告。
她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一尺多高的木门槛磨出了一个半圆的豁口。
县里的同志告诉她:才莲已经牺牲了。但池育华十分坚定:“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活着!”这一坚守,就是72年。
这位“红嫂”的事迹在赣南红土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以池育华的故事为题材的纪录片《老镜子》,有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组的《兴国记忆》,都在聚焦这位老人,她成了《十送红军》音乐剧的主人公。
那天,当地剧团去了池育华的家门口演出《十送红军》,全村的村民都围来观看。舞台上,几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唱起《十送红军》。
台下的池育华在歌声中落泪,曲终人散,仍不肯离去。突然提出一个要求,想到县里去看一看“兴国烈士碑”。她说,当年去参加红军的,有好几个人的名字就刻在那碑上;但她不知道的是,丈夫李才莲的名字,也刻在上面。
30年没出过村口的、95岁高龄的池育华,颤巍巍地走在新世纪的楼群间,拘谨而孤单。
她没有在纪念碑上看到李才莲的名字,或许是视而不见?在场没有一个人忍心指给她看。
她天天在百年老屋的门槛上远眺,祈望一天,门前古老的石拱桥上走来才莲的身影。
那天,在菜地里摘菜的老太太,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人踏着河里的一块块裸石,一步一跳地过了河,走到了自己的面前。来人说:我是党史办的,我是来了解李才莲的籍贯情况的。
听到“李才莲”的名字,老人手里的一捆豆角和眼泪一起落了下来。
山里的杜鹃花开开谢谢不知多少回,门口的卵石高高低低被小溪冲刷得颗颗锃亮,老屋的门槛先是磨成了弯弯的月牙,后来,磨穿了底,她被凝固在了门槛前,唱着自己的民歌:
你说过会回来
我就等啊拼命地等
吃饭嚼着忧伤
睡觉睡着焦急
用尽全身力气等啊
我一定要等你回来相聚。
2005年4月,95岁高龄的池育华,呼唤着“才莲”“才莲”而离世……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有过这样一则消息: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同那天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问起这句话,老人的神态那样安详。她有点吃力地擦拭着早已失明的双眼,似乎想看见什么;她双手摸索着,紧紧地抓住人们的手,像是抓住了她一直期待已久的东西。
双目失明的陈发姑老人,每天倚在光荣院大门旁,唱着为丈夫送行时唱过的歌:
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
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
水打石子翻转身
唔!不知我郎几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