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国家年鉴
大凸眼铜像,被誉为“面具之王”,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由光明日报社和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的“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
巴蜀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分支,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巴蜀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绵长,孕育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历经了金沙文化玉器时代,三国蜀汉文化流光溢彩,藏、羌、彝少数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巴蜀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巴蜀自古多才俊,文翁治蜀文教敷,太白诗仙李白、宋代文豪苏轼、画坛巨擘张大千、文坛英杰郭沫若等大批文人大师汇聚于此,孙中山先生曾感言“惟蜀有才,奇瑰磊落”。
作为地处巴蜀文化圈中心的高水平大学,在115年的办学历程中,四川大学植根巴蜀文明沃土,汲取蜀学文化精髓,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具有巴蜀特质、带有川大烙印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学校曾汇聚了郭沫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等一大批国学大师,他们对巴蜀古史传说、民族宗教、历史考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其中,徐中舒先生撰写的《巴蜀文化初论》被誉为“巴蜀文化论著的里程碑”,冯汉骥先生开创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的先河。目前,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巴蜀文化研究方面,学校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宗教学等12个国家重点学科,为培养巴蜀文化研究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大关,获得国家及教育部社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13项,特别是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开创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在国内较早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参与了三星堆遗址、三峡古人类遗址等巴蜀考古重大成果的发掘,编撰出版了《中国道教史》、《儒藏》、《苏轼全集校注》等一大批巴蜀文化典籍。此外,学校博物馆馆藏4万余件极具巴蜀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历代书画、藏羌文物、石刻艺术等珍贵文物,被誉为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珍贵宝库。
大学不仅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力量之源。今天,我们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高端文化论坛,汇聚了包括学术界、文化界以及新闻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这一主题,广泛交流巴蜀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共同思考继承弘扬巴蜀优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创新举措。我们相信,此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及同仁们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文学科、特别是巴蜀文化研究水平,必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巴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必将为开创四川乃至全国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