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黄侃为何拜师刘师培--国家史册
黄侃为何拜师刘师培
刘师培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发生了一件学林佳话——黄侃拜师刘师培。在谈黄侃拜师刘师培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刘师培拜师徐绍桢学历法。
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徐绍桢请教六历之学,“时徐以武职在(端方)幕府,而刘先生知其所长,因下礼于徐,竟通六历之学”。刘师培早在去国到日本时,就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名满天下,章太炎听说刘师培要来日本,高兴得手舞足蹈:“申叔(刘师培)来了,吾道不孤矣!”并将刘称之为“国学界的凤凰,革命派中的狂人”。而徐绍桢是一武人,因此很多人在谈及刘师培问学徐绍桢时,用不耻下问来形容。
刘师培和黄侃有了师生名分之后,刘对黄谈到这件事:刘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搞不清楚,未能定稿。于是,刘师培请徐绍桢校勘《春秋长律》。刘师培见到徐绍桢时说:“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恨,先人当罗拜矣。”徐绍桢明白刘师培之意后,对刘师培说:“你诚心诚意请我校正,明天应当准备好衣冠,捧书来,我看看书稿,若我能修改,你再穿好衣冠,行完跪拜大礼之后,我秉笔校正。”第二天,刘师培具衣冠捧书来,徐绍桢正襟危坐,接过书稿,详细观看了两三个小时,对刘师培说:“错误甚多,不仅条签疑难也。当尽半月之力,为君改正。”刘师培跪地行礼,顶书谨呈。十天之后,徐绍桢为刘师培《春秋长律》校正错误百余条,刘师培看后叹曰:“徐先生算学,真高深莫测矣。”
先有刘师培行跪拜礼拜师徐绍桢学历法,后有黄侃拜师刘师培学经学,相映成趣。1919年春天,刘师培的病情加重,他隐隐约约看到死神的阴影在悄悄逼近。一天,他和黄侃在一起闲谈,不由得一阵伤感袭上心头,对黄侃说:“我们扬州刘氏是经学世家,家学恐怕要从我这里断送了。”黄侃知刘师培膝下无子,安慰他说:“你在北大授业,还用担心你的学问没有传人吗?”刘师培叹息道:“北大诸生恐怕难以担当此任。”黄侃说:“你觉得谁能继承你的学问?”刘师培答道:“像你这样足矣!”黄侃听后,猛然站立,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第二天,黄侃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来到刘师培家,磕头拜师。刘师培站起来,接受了黄侃作为自己的弟子。而黄侃只比刘师培小两岁,却做了刘师培的关门弟子。
黄侃拜刘师培为师,具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被广为传播,这则学术掌故有很多个版本,越来越有戏剧性。刘师培外甥所写的《刘氏五世小记》,就有了演绎的成分:
我记得尹君石公(尹炎武)谈过一段黄君拜门的故事。舅氏时在北大,专任文科教授。斋夫老陈,是专在课堂服务的。黄在先一日与老陈商谈,要拜刘先生为师,又恐刘先生不接受,明日须下课如何如何。知道老陈好饮,赠以酒资,坚嘱明日临时协助。老陈允诺。次日下午,黄自携长线香一束,红烛一对,用一只竹篮提了香炉烛台,又挟了大红毯一条,预先躲在课堂旁边休息室内。不多一刻,老陈照例打过下课钟,舅氏从容下课堂入休息室。则见室内桌上,高烛双烧,香烟缭绕。正在愕然,则见老陈铺下红地毯,牵曳舅氏坐在椅子上不使动。季刚从旁闪出,急趋至前,跪在毯上三叩首,口中高叫:“弟子黄侃向先生行特敬礼。”礼毕侍立。舅氏此时虽觉彷徨,然亦无法拒绝他。自是日起,就正式著弟子籍了。
刘师培的外甥所写,有道听途说渲染的成分,也有一点是真实的,那时拜师要行跪拜礼,以示尊敬和庄重。黄侃拜师刘师培,其实并不突兀。当刘师培、章太炎与黄侃在一起时,他们可以无话不谈,而章与刘则经常共同讨论经学,可当黄侃在座,刘师培就不谈经学了。黄侃猜测,如果不拜师,刘师培是不会轻易把经学传授给他的,出于对学问的崇敬,黄侃磕头拜了刘师培为师。
不过,章太炎知道此事却不大高兴,因为他认为黄侃在小学、文辞方面都比刘师培要好,何必就这样屈尊地拜了师!但黄侃却对他这样说过:“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看来这不是虚语。
黄侃特别重视这种拜师请来的学问,他觉得,自己的学问是磕头学来的,因而别人求学也应该给他磕头才是。1932年,杨伯峻在叔叔杨树达的引荐下,要去拜黄侃为师,过程是这样的:先要用红纸包十块大洋送上,然后行磕头礼。对于杨伯峻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磕头本不是愿意的事情,杨树达劝他说,如果不磕头,是得不到真本领的。没办法,杨伯峻只得磕头,只一个头下去,黄侃就承认了他是自己的“门弟子”。杨伯峻磕头拜师,黄侃看重的只是这样一种形式。当有人问黄侃新收的门生谁最佳时?黄侃回到:“杨伯峻第一,因渠有家学,故自不同也。”黄侃难掩对杨伯峻的赞赏,并为之书写楹帖:“铅椠编书敬子骏。葫芦藏史问游秦。”
刘师培和黄侃的关系,在师友之间。在大节方面,黄侃却是当仁不让的。
1915年,刘师培召集北京学术界的名士开会,商议支持袁世凯登基称帝的问题。到会的人一方面害怕袁世凯的报复,一方面又碍于刘师培的情面,彼此默不作声。当刘师培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只有黄侃不客气地说:“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说罢拂袖而去,众人也就随之退了。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著 华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