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人民出版社里的人和事--国家史册
北京朝内大街166号是一幢灰色的五层楼房,建成于1957年,楼体虽经多次粉刷,依然难掩岁月沧桑;楼内的楼梯曲折往复,走向忽左忽右,初来乍到的人不经一番虚心求教很难顺利登顶。这里是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办公楼,因年久失修,即将被拆除重建。作为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一个老职工,出入办公楼近20年,面对这座即将化为历史的建筑,免不了心生留恋,感慨万端。
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最初的社址在东总布胡同10号,与五四运动中被一把怒火点燃的赵家楼相去不远。当时[DangShi]的社长是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有研究者将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历史,上溯到1921年中共一大后。中央局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创办的我党第一家出版[ChuBan]社,社名也是“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该社虽存世时间不长,但与今天的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精神相通,一脉相承。如果从那时起算,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历史也将走过九十年。
作为新中国的01号出版[ChuBan]机构,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立社时间久,社会影响大,很多人和事都值得一提,甚至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叶籁士曾是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第一副社长和第一副总编,他是语言文字学专家,仁厚长者,1952年12月调来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他的名字有点怪,是世界语JELEZO 的读音,意思为“铁”。叶的原名叫包叔元。
当时[DangShi]出版[ChuBan]的书籍都是竖排本的,即便《毛泽东选集》也是一样。叶籁士强烈呼吁改出横排本。但他的建议遭到了从有关部门到著作界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横排不合于自古以来的中文阅读传统。但叶籁士以一名学者特有的执著,在社内外广为宣传解释,从文字排列的必要性,阅读的方便程度,甚至找到医学上的依据,告诉大家眼睛看横排比看竖排要舒服得多等等,反复说明文字横排的种种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愈之、叶圣陶等出版[ChuBan]总署领导和专家们的赞同和支持下,报请中央批准后,开始先在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试行横排书,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今天的读者习以为常地翻看一本本横排文字的书时,恐怕不会有多少人能记起叶籁士。
《毛泽东选集》无疑是与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名号联系最密切的著作。如果哪个人不知道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是干什么的,我们只需说,“就是出《毛选》的地方”,对方必当恍然大悟。据统计,一至四卷《毛泽东选集》印行了两亿多套,而当时[DangShi]中国人口不过六亿而已。《毛泽东选集》还创造了出版[ChuBan]界的一个奇迹,那就是“不错一字一点”。这里不能不提到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校对王”白以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白以坦为首的校对人员,在经他制定并严格执行的一系列科学工作制度保证下,创造了出版[ChuBan]史上的这一范例。常言道“无错不成书”,但《毛选》确是例外。“悬之国门,不易一字”,这种事以前只是听说,没想到在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做到了。
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的编辑中,更不乏令人叹服者。林穗芳这个名字听起来容易被误会为女士,他祖上为岭南望族信宜林氏,1956年被时任第一副社长兼副总编的曾彦修从东北边陲小镇丹东调入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林穗芳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林入社后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ChuBan]国外译作。据统计,人民出版社[RenMinChuBanShe]从1950年成立至1985年,共出版[ChuBan]译著1500多种,译自22种外语。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言,几乎一网打尽。林穗芳本来是学英语出身,为适应工作需要,他竟一口气自学了16种外语,其中包括11种欧洲语言(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和5种东方语言(日语、朝鲜语、越南语、印尼语、马来语)。记得我刚进社工作时,是老林为我们做培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您能掌握如此多的外语,而我们却连一门外文都学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