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揭秘国博收藏的两幅《开国大典》--国家史册
《开国大典》复制品。毛泽东身后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然而,二十多年时间里,画布上的人物几经删除和添加,油画也被复制。 《开国大典》的变化折射出共和国的历史风云。
2011年7月,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中厅出现了两幅《开国大典》油画,其中一幅是“文革”后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细心的人们发现,两幅画上的人物是不同的,名画背后隐藏的故事让人久久回味。
“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
1951年初,为纪念建党30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几个月征集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时博物馆的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 ”
1952年,“革博”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当时,董希文正带着学生们在京郊石景山发电厂深入生活,他受召回京,立刻投入创作。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各界代表,画面中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开国大典》大胆地运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天空画得干净利落,偌大一片面积都是一次涂好的。开国大典当日是个阴天,上午还下过雨,但董希文采用了“风和日丽”、“富丽堂皇”的效果来处理,从而传达“庄严而热烈的场面”。
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观看董希文的这幅《开国大典》。几位国家领导人看到这幅画时都很兴奋。毛泽东还两次返回休息厅,仔细观看画展,并且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他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