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中国年鉴
陈潭秋拥有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谨慎老成的性格,让其多次化险为夷。插画/金锐王金花
驼色围巾
陈潭秋的纪念馆现在封闭正在整修。
1943年9月27日夜,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军阀盛世才下令,将徐杰秘密处决。为防止枪声惊动四周,他们用一条麻绳勒死了徐杰。
直到1949年之后,陈志远才知道,这个牺牲的徐杰,就是他的父亲陈潭秋。
这位中共一大代表,曾为了响应北京大学五四运动而在武汉发起学生运动,也曾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和安源工人罢工。
他的工作多处于地下保密状态,知道的人很少,几无规律可循;不过,他将自己的革命角色定位为临危受命,收拾残局,这好像是命里注定了的:“在东北,我结束了满洲省委的工作;在莫斯科,我清理了一个学校的摊子;看来,这次新疆的摊子,又轮到我来收了”。
遗憾地是,新疆的这一个摊子,他未能全身而退。
主见:不学许褚张辽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潭秋,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书香之家。他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父辈虽家道中落,但陈家一直“穷不废读”。
陈潭秋兄妹10人,他排行第七,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五哥陈树三。
陈树三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陈潭秋从小受其影响。一次,陈树三告诉陈潭秋:“你为什么叫陈澄?澄,就是澄清,如今世道太浑浊了,你长大成人之后,要努力去浊扬清。”
“那潭秋的意思,就是深潭逢秋,清澈见底啰。我定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陈潭秋说。
1911年,陈潭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陈潭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毕业时,陈潭秋没有考虑谋职,邀请同乡回家。一行数人,身背油印传单和演戏用的服装道具,沿湖北黄冈陈策楼、八斗湾、杨鹰岭、回龙山,一路散发传单、演讲,还演话剧。
此时的陈潭秋,已是很有主见的人。
当时,投笔从戎的人,并不在少数,陈潭秋不以为然:“以有用之身,应留待有用之时。此时投笔从戎,成不过许褚张辽之徒,败则为蝼蚁耳。”
陈潭秋曾困居在武昌大关帝庙12号小旅社的一间斗室中,以典当借贷维生,也未投军或另谋出路。包惠僧回忆,陈潭秋始终“处之泰然,不以为苦”。
陈潭秋耐心等待的,是董必武的到来。
1919年夏,刚毕业的陈潭秋到上海参观,经介绍与董必武见了面。董必武回忆,两人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商定办报、办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谨慎:鱼贯而出他独行
1920年夏,董必武收到来自上海的信。信中,李汉俊告知,上海已经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希望武汉也建立“小组”。董必武看罢信,便找陈潭秋商议。陈潭秋当即赞成,愿与董必武一起着手建立“小组”。
在后来的岁月里,陈潭秋多次负责党内组织工作。在武汉大学教授陈乃宣看来,这与其小心谨慎有关。
同在武汉党小组的包惠僧、黄负生、刘子通等人,与陈潭秋年龄相当,但多年轻气盛,一言不合就与人争论,甚至摩拳擦掌。
陈潭秋常呼包惠僧等为“暴徒”,他曾对包说:“急躁易偾事,尤易暴露缺点,失去人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有容人之量。工作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再做;话今天没有说通,明天再说。急躁何用。”
能够佐证陈细致谨慎的一个事例,来自李达的回忆。中共一大有可疑之人闯进会场,众人鱼贯而出,“大家回博文女校,陈潭秋呢,他不跟我们一起,他朝另一个方向走了。”
此后,陈潭秋分管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任教的湖北女师中动员进步学生。他曾经教育学生:斗争要讲策略,行动要有步骤、有计划,要争取大多数同学。
理性是陈潭秋的标志之一,包惠僧曾在回忆录里感慨:“他(陈潭秋)的意见,都是站在多数方面和正确方面。”
1921年中共一大上,陈潭秋强烈反对包惠僧的观点,认为不能把孙中山看做革命的对立面。
“那时我们都没有政治经验,只知道阶级斗争,没有理解民主统一战线,他(陈潭秋)的见解,在当时可算是高人一等了。”包惠僧回忆说。
陈乃宣认为,陈潭秋一开始就遇到了董必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了一条直路,没有绕弯。因此,当上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盛行时,陈潭秋却认为,改造教育还需先改造社会经济制度。
机警:撒大洋逃生
陈潭秋一生险象环生,都被他机警躲过。
1926年初夏,北伐军打到湖南。为了配合部队快速进军,中共在武昌秘密举办了“青年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潭秋是负责人之一。
当时,北洋军阀、湖北省督军陈嘉模,派出大批特务侦察革命者活动,尤其对学生,监视特别严密。对此,陈潭秋要求学员将机密书刊文件收藏在学舍外。半夜,警察厅突然搜查,什么也没有搜到。事后,学员们认为陈潭秋机警老成。
同年秋,北伐军进逼武昌,军阀吴佩孚下令紧闭城门,城内食物紧张。当时,不少同志以为敌兵又饿又乏,不会搜查,文件、宣传品也没有藏好。
有一天,有人正向陈潭秋汇报时,外面进来一队敌军,一个团长带了一批人,荷枪实弹,进门就吼:“乱党集会,搜”。
陈潭秋装着有气无力说:“长官,我们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员,实在饿得不行了,忽然在伙房角发现半袋米,大伙儿正在分。”
敌团长拆开一看果然是米,伸手就抢。陈潭秋哀求道:“长官,米可不能拿走,我们都快饿死了。”敌团长踢了陈潭秋一脚,骂道:“老子为你们守城,也快饿死了”,随后扬长而去。
在被包围的时候,陈潭秋还利用过敌人的弱点逃跑。
1935年2月下旬,陈潭秋、谭震林率红军24师的1个营,由瑞金西南向上杭西北突围,准备与其他部队会合。一天拂晓,部队刚驻扎下来,被国民党包围。陈潭秋率领一个警卫班,首先连续向敌人打枪,并把敌人引到自己这边。警卫班全部牺牲,只剩下陈潭秋一人,围过来的敌人叫着“抓活的”,陈潭秋把随身带的二三百块银元撒出去,国民党士兵一见大洋便开始疯抢,顾不上抓人,陈潭秋乘机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