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国家年鉴
《中国共产党历史[LiShi]》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第二卷)记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党史。这段党史是我们[WoMen]党90年历史[LiShi]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LiShi]是一面明镜,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党的历史[LiShi]是我们[WoMen]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重温这段历史[LiShi],不仅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全面了解我们[WoMen]党29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SheHuiZhuYi]革命和建设的29年。按照党史分期,这段党史被称为“党在社会主义[SheHuiZhuYi]革命和建设时期”。对这段党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LiShi]问题的决议》划分为四个历史[LiShi]阶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SheHuiZhuYi]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SheHuiZhuYi]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LiShi]的伟大转折”。《党史》第二卷据此将全书的框架结构设立四编,与上述四个历史[LiShi]阶段相对应。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SheHuiZhuYi]过渡的实现,记述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SheHuiZhuYi]改造的七年”;第二编社会主义[SheHuiZhuYi]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SheHuiZhuYi]道路的艰辛探索,记述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SheHuiZhuYi]的十年”;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LiShi]转折,记述了我们[WoMen]党走向“历史[LiShi]的伟大转折”的两年。
这29年间有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和节点。1949年10月,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开始了党在社会主义[SheHuiZhuYi]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LiShi],同时,这也是这段党史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SheHuiZhuYi]改造的七年”的开始;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全国社会主义[SheHuiZhuYi]改造基本完成,这是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SheHuiZhuYi]的十年”的开始;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这是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开始;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这是第四阶段走向“历史[LiShi]的伟大转折”的开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LiShi]上的伟大转折,这是两年徘徊历史[LiShi]的结束,也是党在社会主义[SheHuiZhuYi]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LiShi]的结束,同时,又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SheHuiZhuYi]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LiShi]的开始。
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WoMen]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一段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艰难历程。这29年中,我们[WoMen]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弊、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对1959年至1961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遇到的困难世所罕见;我们[WoMen]遭到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治孤立、外交压迫,受到的压力世所罕见;我们[WoMen]要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SheHuiZhuYi]改造,“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SheHuiZhuYi]建设道路,面临的任务世所罕见;我们[WoMen]发生和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遭受的挫折也世所罕见。
“未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29年的历程,艰难曲折,惊心动魄,回味无穷,富有启迪。历史[LiShi]是不会停止前进脚步的,历史[LiShi]更不会倒退和重来,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只有全面地了解过去,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