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蔡和森91年前的一封信发出铿锵建党先声--中国年鉴
线索档案
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陈列的《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通信[TongXin]集》复制件,原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有留存,1920年底由长沙文化书社印发。通信[TongXin]集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集,汇编了毛泽东[MaoZeDong]与蔡和森之间有关共产主义理论和建党[JianDang]问题的讨论,包括蔡和森1920年寄自法国的两封长信。
线索提供
市委党史研究室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召开,众所周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为什么要叫共产党,是谁起的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起的,这背后涌动着怎样的思潮?本报纪念建党[JianDang]九十周年特别策划“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活动的消息一经传出,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便与记者[JiZhe]联系,并告诉记者[JiZhe],党史界的共识是:“共产党”这一名称是由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最先提出的,这可以从《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通信[TongXin]集》中蔡和森当年写给毛泽东[MaoZeDong]的信件中找到根据。信件系统地阐明了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建党[JianDang]思想和主张。
于是,我们的开篇之作便将拨开迷雾,告诉大家在《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通信[TongXin]集》内响起的铿锵建党[JianDang]先声,以及在那响亮的声音后涌动着的青春故事。
1 线索寻访
蔡和森致信毛泽东[MaoZeDong],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
穿过熙熙攘攘的橘子洲大桥和繁华的溁湾镇商业区,转过几个弯便来到新民[XinMin]路,坐落在新民[XinMin]小学对面的就是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了。与周围繁华的商业区相比,藏身林立高楼中的这座古朴小院显得如此静谧,院内几间青瓦白屋,几株香樟,石径弯弯,莱畦横纵,简朴如初,身处其中真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而在90多年前,谁又能想到,正是从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中,爆发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思想惊雷。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如今已免费对游人开放。旧址陈列室内,3本长约22厘米,宽约14厘米的《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通信[TongXin]集》正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发黄的页面,显示着这部重要历史文献的厚重和特别。通信[TongXin]集的装帧设计非常简约古朴,没有过多的装饰,封面左侧,红色的“通信[TongXin]集”竖排繁体字样格外突出醒目。
这本古朴的通信[TongXin]集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思想之火和故事?为此我们找到了研究新民[XinMin]学会[XueHui]的专家、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管理处原主任赵丛玉女士。“毛泽东[MaoZeDong]和蔡和森的信件收录在通信[TongXin]集的第三集中,这一集共有7封信,包括两封蔡和森寄自法国的越洋信,记录了中国革命道路上最早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文字。你们看,这一集的封面设计与前两集都不一样。”50多岁的赵丛玉在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管理处工作多年,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而说起通信[TongXin]集的内容更是如数家珍。
在赵女士的帮助下,记者[JiZhe]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了这两封蔡和森在留法期间写给毛泽东[MaoZeDong]的信件的原文内容。1920年8月13日寄出的这封信共有2700余字,标题为“给毛泽东[MaoZeDong]信——社会主义讨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信中称毛泽东[MaoZeDong]为“润之兄”,蔡和森认真分析了世界革命运动大势,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指出:“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随后他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JianDang]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记者[JiZhe]还注意到信中有这样一条给毛泽东[MaoZeDong]的建议:“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这般的远见卓识,在90余年后的今天看来,仍闪耀着穿透历史迷雾的光芒,听来让人振聋发聩。
信的末尾落款为“彬”,赵丛玉解释说,这是因为蔡和森曾用学名蔡彬。
一封信件的递送,若放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无论距离多远,电子邮件都可瞬间发送给收信者。而在上个世纪初,信件的邮寄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丛玉告诉记者[JiZhe],由于交通不便,蔡和森这封闪耀着炫目思想火花的信件,辗转数月,一直到1920年11月才送到毛泽东[MaoZeDong]手上。“确信自己已经找到救国道路的蔡和森久未等到好友的回信,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他于9月16日又迫不及待地给毛泽东[MaoZeDong]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这一次,蔡和森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在信中提出了具体的建党[JianDang]步骤。你们看这一行,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讲到激动处,赵丛玉禁不住激情朗诵起信件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于1920年9月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仍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湖湘热土走出了蔡和森这样一位年轻才俊,赵丛玉的语气中也充满了自豪。
“蔡和森的这些珍贵书信后来被毛泽东[MaoZeDong]整理成册,并为一些信加注了按语和标题,汇编入《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通信[TongXin]集》,由长沙文化书社出版,成为研究蔡和森、毛泽东[MaoZeDong]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文献。”赵丛玉表示,通信[TongXin]集留存至今的真品已经很少,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陈列的样品为复制品,中国革命博物馆现藏有一份毛泽东[MaoZeDong]当年寄给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黎锦熙的珍贵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