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 ——纪念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中国年鉴
钱学森同志踏雪归去一周年,我们对钱老的思念愈加浓烈,对钱老的爱戴愈加深切,对钱老的品格愈加敬仰。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KeXue]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KeXue]成就,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精神集中体现在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谋在前瞻、行在创新[ChuangXin]的科学[KeXue]品质,人才[RenCai]为重、兴才为责的时代担当,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的孜孜追求,科学[KeXue]最重、名利最轻的高风亮节,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爱国情怀感天动地
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褒奖,用炽热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谱写了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爱国诗篇,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
矢志报国,源于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科学[KeXue]无国界,但科学[KeXue]家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赴美求学的。虽然美国科技很发达、条件很优越,但他清楚地知道,那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的家。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选择了航空救国的人生道路,并发愤苦读以备他日为国效力;在美20年,他时刻准备回国,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时,选取的条件就是和祖国一样的自然条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生动诠释了钱学森真挚浓烈的赤子情怀。
百折不挠,源于对民族自强的坚定信念。钱学森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此付出了全部激情和心血。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密切关注祖国的命运和时局的变化,无时无刻不思归国参加即将到来的伟大建设高潮。为了准备回国,他早在1948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科学[KeXue]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为了尽快回国,1950年夏,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却遭受美国当局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为了冲破阻挠回国,他想方设法向祖国传递归国的强烈愿望。5年归国路,拳拳赤子情。正是在铁一般信念的坚强支撑下,无论是麦卡锡主义的威逼恫吓,还是金钱地位的利诱蛊惑;无论是身陷牢狱遭受迫害,还是受到监控失去自由,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坚定决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
呕心沥血,源于对人民事业的强烈责任。钱学森回国后,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信任,并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对党、对国家[GuoJia]、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全部倾注在所挚爱的事业上。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时不我待,归国一个多月就踏上东北考察之旅;面对开创火箭、导弹事业的历史重任,他全身投入,从零开始一步步开拓积累,描绘并初步构筑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基本框架;面对前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艰难处境,他挺身而出,团结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他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以报国之行兑现了“一切献给祖国”的诺言,无愧于“人民科学[KeXue]家”的光荣称号。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更坚强,就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钱学森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性。越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FaZhan]、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越要不断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越是在国家[GuoJia]改革的攻坚期、发展[FaZhan]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越要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越要不断强化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二、谋在前瞻、行在创新[ChuangXin],战略智慧远大深邃
钱学森的科学[KeXue]思想和创新[ChuangXin]实践,远大深邃,大气磅礴。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破尖端科技的关键时期,还是八十年代以来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他总是把深远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前瞻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政治眼光完美融合起来,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FaZhan]的最前沿定位发展[FaZhan]坐标,站在国家[GuoJia]科技发展[FaZhan]战略的最前沿进行顶层设计,站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奋力开拓进取,把创新[ChuangXin]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以敏锐眼光和前瞻思维引领科技进步。创新[ChuangXin]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和层次,而战略层面的创新[ChuangXin]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创新[ChuangXin]。钱学森不仅是某一领域的科技大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KeXue]家。他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善于根据国家[GuoJia]的战略需求和发展[FaZhan]大势,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FaZhan]。在我国科学[KeXue]技术发展[FaZhan]远景规划、国防航空工业发展[FaZhan]、地地导弹发展[FaZhan],以及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发展[FaZhan]“三步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前瞻性、创造性、开拓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FaZhan]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组织科技攻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钱学森组织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攀登,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攻关实践。他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指导设计并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协助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组织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任务,等等。他的创新[ChuangXin]智慧极为深邃,创新[ChuangXin]思想极大涌流,创新[ChuangXin]实践极其丰富,不断为我国科技发展[FaZhan]开辟新的天地。
以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把握客观规律。创新[ChuangXin]活动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而把握规律离不开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钱学森最在意的是科学[KeXue]的本真,多次告诫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最提倡的是科学[KeXue]民主和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思想间的交锋和争鸣;最看重的是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已成为几代航天人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钱学森始终尊重科学[KeXue]尊重规律,所体现出的求是、求真、求新、求精、求实的科学[KeXue]精神气质,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作出了重要示范。
提高创新[ChuangXin]能力、建设创新[ChuangXin]型国家[GuoJia],是国家[GuoJia]发展[FaZhan]战略的核心。当今时代科技发展[FaZhan]日新月异,创新[ChuangXin]展示的是能力,孕育的是机遇,昭示的是兴衰,它如影随形、有始无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整个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有谋在前瞻、行在创新[ChuangXin]的科学[KeXue]精神,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科学[KeXue]发展[FaZhan]、自主发展[FaZhan]、跨越发展[FaZhan]。
三、人才[RenCai]为重、兴才为责,倾心育人功在长远
重才育才是钱学森一生关注最多、忧思最深、倾力最大的至要问题。他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指示,始终把人才[RenCai]培养作为第一责任,为造就宏大的人才[RenCai]队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忧国惜才,体现了人才[RenCai]强国的大视野。人才[RenCai]视野是一个国家[GuoJia]、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生动展现。钱学森始终用先进的人才[RenCai]理念思考我国人才[RenCai]发展[FaZhan]问题,特别是着眼于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多次从国家[GuoJia]长远发展[FaZhan]的战略层面对人才[RenCai]培养积极建言献策。他认为国家[GuoJia]搞创新[ChuangXin]工程、创新[ChuangXin]计划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ChuangXin]思想的人才[RenCai];学校要按照培养科学[KeXue]技术发明创造人才[RenCai]的模式去办学,促进“冒”出更多的杰出人才[RenCai]。去世前不久,他依然挂念着国家[GuoJia]创新[ChuangXin]人才[RenCai]培养问题,意味深长地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FaZhan]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被称为“大师之问”的谈话,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致力造就帅才,体现了人才[RenCai]培养的大战略。科技帅才是国家[GuoJia]人才[RenCai]方阵的旗帜,引领国家[GuoJia]科技进步的先导。钱学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此极为关注,提出不但要造就科技将才,更要注重培养帅才,即“工程师加科学[KeXue]家加思想家的人才[RenCai]”,并系统阐述了领导人才[RenCai]、科技帅才素质要求以及培养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他还敏锐把握现代科技、军事发展[FaZhan]的趋势,科学[KeXue]预见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较早地提出要培养一批博士军长和博士师长。如今,这些极富见地的人才[RenCai]思想,已经进入党、国家[GuoJia]和军队人才[RenCai]发展[FaZhan]战略之中。
注重提携后来,体现了人才[RenCai]为本的大胸怀。钱学森始终把培养人才[RenCai]、扶植人才[RenCai]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为此终身不辍、倾注心血。为培养人才[RenCai],他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和计算机等专业学习计划,并亲自讲授导弹基本知识课;为鼓励人才[RenCai]创新[ChuangXin],他对年轻人的合理创新[ChuangXin]建议,积极支持采纳;为使事业后继有人,他对有造诣有潜能的年轻苗子大胆提携、委以重任,力主第二代洲际导弹研制由第二代人挂帅。钱学森人才[RenCai]为本的宽广胸怀,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才[RenCai]。目前,活跃在我国科技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RenCai],有很多都是在他的亲自关怀、培养和扶植下成长起来的。
大国兴起的历史证明:没有人才[RenCai]的事业成不了伟业;没有人才[RenCai]的国度成不了盛世。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RenCai]实力;竞争优势、发展[FaZhan]优势,归根结底要靠人才[RenCai]优势。钱学森关于人才[RenCai]发展[FaZhan]的先进理念和独到见解,将为我们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RenCai]强国转变提供战略智慧。
四、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终身奋斗殚精竭虑
求索进取是钱学森一生科学[KeXue]实践的生动写照。他在科学[KeXue]登攀的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将全部生命融入国家[GuoJia]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终生学习不辍,勤于吸纳新知识。钱学森一生对学习吸纳新知识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充满澎湃激情。他尽管学识渊博,但仍然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扬帆,在科学[KeXue]的殿堂里寻奇览胜。他一生手不释卷,坚持读书剪报,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他不断拓展知识面,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都广泛涉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惯用书信方式与业内外人士探讨科学[KeXue]问题、交流研究心得,留下35公斤重3000余封充满学术创见和思想光辉的信件。可以说,学习使他思想常青,知识让他青春常在。
一生探索不息,精于升华新认知。科学[KeXue]创见,起于精思妙想,成于探索实践。在70余年的科技人生中,钱学森不断开阔科技文明的时代视野,奋力拓展人类认知的思维疆域。他横跨专业学科多达数十个,在自然科学[KeXue]、社会科学[KeXue]、思维科学[KeXue]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在世界科技领域树立了备受瞩目的“中国高度”;他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全部科学[KeXue]、理论都应坚持以此为指导”的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KeXue]发展[FaZhan]观,用创新[ChuangXin]理论指导创新[ChuangXin]实践。
毕生报效不止,勇于拓展新领域。谋求科学[KeXue]之道、兴国之道、强军之道和富民之道,是钱学森奋斗报效的终极目标。他在国家[GuoJia]、军队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系统工程理论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GuoJia]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把科研的方向和重点聚焦到国家[GuoJia]和民族急需解决的领域,不仅在军事、科技,而且在建筑、林业、沙草业等领域辛勤耕耘,其创见有的成为国家[GuoJia]战略的重要内容,有的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FaZhan]的重大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FaZhan],并创造性地提出现代战争是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这一重要理念,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科学[KeXue]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科学[KeXue]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钱学森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ChuangXin]型国家[GuoJia]有着深刻昭示。
五、科学[KeXue]最重、名利最轻,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淡泊名利是钱学森富有人格魅力的高洁品行。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KeXue]最重、名利最轻,以淡然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人民科学[KeXue]家的高尚品质。
从不看重名利,看重的是为民造福。如何对待名利,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忠诚于党的事业,执着于科学[KeXue]研究,献身于四化建设,钱学森一生淡泊功名利禄。他有名不图名,一生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先后请辞院士等头衔达30多个;他有功不傲功,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总是把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他姓钱不爱钱,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科学[KeXue]家忧民、爱民、富民的真挚情感和价值追求。
从不计较得失,计较的是国家[GuoJia]利益。得失之间看境界,得失之中见精神。钱学森始终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对个人荣辱得失毫不计较,即使在常人眼里的一些大得大失,他总能安之若素、坦然处之。在科学[KeXue]研究最辉煌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开始了艰苦的漫漫创业历程;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下自己最擅长的学术理论研究,转向攸关国家[GuoJia]战略安全的“两弹一星”工程事业;在官职升到高位的时候,他毅然请求从正职降为副职,官越做越小。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他:“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从不讲究待遇,讲究的是精神追求。不讲索取讲奉献,不要待遇要作为,钱学森这种高尚品行和乐观态度贯穿一生。回国几十年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反而在国家[GuoJia]经济困难时期,多次主动要求降低待遇。作为前政协副主席,一直居住在归国时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单元房,组织上几次要给他调换,每次他都婉言谢绝。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地位待遇上的淡定和低调,是催生他在科学[KeXue]研究中不竭进取的精神动力。
国家[GuoJia]崛起既是经济的崛起,也是精神的升华。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科学[KeXue]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FaZhan]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以敢于超越、勇于登攀的拼搏精神,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作者系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