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皖布衣张恨水--国家形象
张恨水的名字我知道得比较早,十多岁,就听一位木匠谈起过。
我读到张恨水第一本书是《傲霜花》,后来知道一个老师家存有《啼笑因缘》,赶忙借来读了,果然不错,的确有趣得很,精彩得很。
张恨水的读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陈寅恪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时,因为双目失明,他请好友吴宓去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每天读给他听,这成了他每日病床上的唯一消遣。
鲁迅也买过张恨水的小说,我曾读过他在一九三四年的一封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以鲁迅当时的地位和眼界,对张恨水那一类作品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买给母亲消遣是一回事,自己读却是另一回事。这一次却是鲁迅的失算,我时常猜测鲁迅会怎么评价张恨水呢,如果读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我想他会觉得很多新派小说家该打屁股的。
张恨水曾得到过茅盾一次随意地夸奖,说文字不错,又说他的小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老舍也说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心怀感激,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这两件事。
我曾看到过张恨水约老舍饮茶的小纸条,每一个字写得温文尔雅,恭敬客气。其实茅盾、老舍对张恨水的评价颇堪玩味,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作为朋友,他们这番话当然是捧场,同时也是表态,说明张恨水到老不过一个通俗小说家,因此这句话里褒贬都有的。作家之间的表扬,通常话里有话,外人一定要细心辨别,文人都是清高的,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要说让他打心眼里服气谁,喜欢谁,有些时候还不如扇他两个耳光。
或许因为名列旧派小说的缘故,顶了通俗言情、鸳鸯蝴蝶的帽子几十年,这一派作家,虽然获得了读者,却从来不被新文学阵营看好,不仅不看好,动不动还要遭一顿奚落,甚至臭骂。写旧派小说的大抵是老式文人,吟诗,写字,作画,听戏,倒是样样来得,吵架方面总是技不如人,加上新文学阵营有一致对外的传统,拉帮结派,办同人杂志,不像旧派文人,天生了一盘子散沙,每次交锋,基本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可以说张恨水对茅盾、老舍的感激充满自卑心理。在一个时代的交替时期,新总是压倒旧,尤其在文艺上。“五四”时期,新文学如火如荼,旧小说虽然拥护者众,但新文学到底是大势所趋,天生一种霸气,而且那帮文人,差不多都是吵架高手,没几盏省油的灯。
在民国的一批旧作家里,张恨水应该能排第一的位置,在我看来,他比周瘦鹃、程小青、包天笑、范烟桥诸辈写得好。张恨水超过旧派小说家的地方是刻画社会,同样写小说,程小青他们被故事束缚了,张恨水也重视故事,但他玩转了故事,借故事说了一个社会,一个是通俗故事娱乐化,一个是通俗社会工笔化,这也是张恨水高人一筹的原因。他的创作,从《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孽海花》《老残游记》一路走来。张恨水对于世情,诚极洞达,或者白描,或者曲笔,刻露世态众生,淡淡地幽默里隐藏着讥讽,时人所作,无人能望其项背。
我以为张恨水最让人敬佩的地方是他的职业精神,这也是当时那批旧派小说家所共有的特点,但他的才气却比其他人高出太多,单说创作数量,可能堪比那伙礼拜六派的总和。从职业精神上比较,那些新小说家,差得太多,更多的工夫都用于赶时潮了。即便是鲁迅,后来也热衷于杂文了。张恨水也赶时潮,比如后来写的那些抗战文学。
张恨水写作最忙的时期,一年内有六部长小说在报纸连载,六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众的写作才能,确非常人所能想象。其时,文友中风传: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传言,报馆来人催稿子,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于是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稿。
人一出名,照例有各种怪事依附其身,这一类奇闻以讹传讹,越发神乎其神,排队等稿子不足为奇,左手麻将,右手写作,则纯属扯淡了。
除了小说,张恨水还写了大量的散文,他的散文,内容繁多,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尤其是一册《山窗小品》,格调着实不低,甚至比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还要高出半筹,可惜通篇文言文,传播不广。
张恨水创作总数达三千万字,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以字数论,张恨水是鲁迅加上周作人文章数量的两倍。
张恨水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这样的境遇,真是让人又羡慕又辛酸。
据说张恨水晚年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修订;二是长子张晓水未能走上他设计的文学道路。前一个遗憾是读者之幸,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张恨水的修订不可能让自己过去的作品更上一层楼,搞不好还进了下水道。再说张恨水晚年创作力锐减,廉颇老矣,还是不要修改了吧。而后一个遗憾,我想是天下父亲都有过的遗憾。
张恨水的家乡潜山,旧属古皖之国,这个古皖之国的文人,一生布衣,不事王侯,用手中的一管笔征服了世界。(胡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