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娱乐生活--国家史册

  

  沈从文[ShenCongWen]、施蛰存淘古董[GuDong]

    当年昆明[KunMing]有一条佛(福)照街,夜幕降临自成夜市,大约摆有五六十个旧货地摊,每一个地摊上都点一盏电石灯,绿色的火焰照着地面一二尺,施蛰存说,远看好像在开盂兰盆会,点地藏香。这些摊主都是拾荒收旧者流,摊上的货物,大多是家用器物,有五金、电料、零件、衣服和日用品之类,一般不会引起联大[LianDa]学者的兴趣,往往看一眼就走过,但偶然也会有意外发现。

  沈从文[ShenCongWen]

    沈从文[ShenCongWen]初到昆明[KunMing]时,常和当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施蛰存逛夜市,淘古董[GuDong],电石灯的绿光里晃动着他们的身影。1939年1月,由国立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迁到昆明[KunMing],国立艺专校长滕固、雕塑家江小鹣,也经常逛福照街夜市的古董[GuDong]摊。几个古董[GuDong]摊子都是古籍旧书、文房用品、古瓷玉饰、漆器绣品,还有象牙、琥珀、玛瑙或大理石的雕件,外省来的人都拥挤在这样的摊子前,使摊主索价日益见涨。

    有一段时间,沈从文[ShenCongWen]收得最多的是一种缅甸漆器,叫缅盒。有一次,沈从文[ShenCongWen]在一堆盆子碗盏中发现一个小小的瓷碟,瓷质洁白,很薄,画着一匹青花奔马。他对施蛰存说,这是康熙青花瓷,一定是八个一套。名为“八骏图”。沈很高兴地花一元中央币买了下来。施蛰存在《滇云浦雨话从文》文中说:“这个康熙八骏图瓷碟,引起了从文很大的兴趣。他告诉我,他专收古瓷,古瓷之中,又专收盆子碟子。在北平家里,已有了几十个明清两代的瓷盆。这回到昆明[KunMing],却想不到也有一个大有希望的拓荒地。”1942年。沈从文[ShenCongWen]在致施蛰存的信中说:“(缅盒)已经买到大大小小十多个了。瓷器也收了不少,八骏图又收到二只。”

    沈从文[ShenCongWen]买来的小件古董[GuDong],并不独赏,常和朋友、学生一起分享。看到朋友喜欢[XiHuan]时,沈从文[ShenCongWen]就慷慨地送人。

    沈从文[ShenCongWen]淘古董[GuDong],有时动员他的妻妹张充和一起去。当时张充和的工作是专职编教科书,这项工作由杨振声负责,沈从文[ShenCongWen]是总编辑并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兼做注解。张充和对古董[GuDong]不大感兴趣,她知道“沈二哥”拉她一起去的目的,一是回家合谋谎报古董[GuDong]的价格,以免姐姐张兆和生气;二是张充和逛得高兴了,可以大方地掏钱代他买下。张充和回忆联大[LianDa]复校回北平后,沈从文[ShenCongWen]和朱光潜相约一起去买古董[GuDong],并谎报价格“骗”老婆。 文人爱书,尽管手头拮据,却又爱光顾旧书店。沈从文[ShenCongWen]除了淘古董[GuDong],也买旧书。1945年10月5日,沈从文[ShenCongWen]购得中华书局1936年版《漆器考》。他在此书上批注,“从枪声盈耳中购来”,“书过于简率不合用。多错误,少材料”。

    施蛰存在昆明[KunMing]夜市买过两方古绣件,好像是从朝衣补褂上拆下来的,是沈从文[ShenCongWen]劝他买下,花了四元中央币。后来,施送给了林同济的美国籍夫人,她用来做茶几垫子。施蛰存也热衷于搜寻缅刀和缅盒,因为他早先在清人诗集以及笔记里读到,云南人在缅甸经商一般都要带回缅刀送男子、缅盒赠妇女。施还买过一个有三格的小缅盒,朱漆细花,与江南古墓中出土的六朝奁具相仿。

    1940年3月,施蛰存离开了昆明[KunMing]。福照街,这一联大[LianDa]学者淘古董[GuDong]的好去处,也没有逃脱被日寇轰炸的命运。

  冯友兰喜欢[XiHuan]收藏旧兵器

    在抗战前的北平,多数学者爱收藏。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JiaoShou]、化学史家张子高喜欢[XiHuan]收藏古墨,是著名的古墨收藏家、鉴定家。他一生写了许多古墨研究和考证文章,他同叶恭绰、张 伯、尹润生三位收藏家合编了《四家藏墨图录》一书。清华大学教授[JiaoShou]、美术史家邓以蜇(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之子、两弹元勋邓稼先之父)喜欢[XiHuan]收藏字画,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字画作鉴定。这两位先生的收藏方向,受职业影响。杨振声喜欢[XiHuan]买字画,沈从文[ShenCongWen]喜欢[XiHuan]淘古董[GuDong],则纯粹是个人的精神趣味。

    搜集旧书几乎是治文史学者共同的癖好,钱穆、张荫麟、吴晗在北平都收藏了数目可观的古籍和史书。而冯友兰的爱好是收藏旧兵器,有点出人意料。联大[LianDa]时期的冯友兰戴眼镜,着长衫,留长髯,说话急的时候有点结巴。做事情“不着急”的哲学家,授课之余,不是舞文弄墨,而是舞刀弄枪。

    冯友兰为何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爱好他在自述中说:“我家里的上辈,有一代是习武的。在我的祖母的房里,遗留下来许多兵器,我小的时候常同堂兄弟们拿出来玩。家里有个护院的拳师,教我们使用这些兵器,所以养成一种爱好。” 在战前的北平,冯友兰喜欢[XiHuan]逛古董[GuDong]铺,“我所收罗的并不是夏鼎商彝,而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旧兵器”。东四牌楼附近有一个小巷,叫弓箭大院,是从前制造弓箭的地方。冯友兰在那里收罗了上百支的箭,箭有各种各样的箭头,特别是响箭,制造精致。“这些东西,我藏有几百件,曾在清华开过一次展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都捐献给历史博物馆了。历史博物馆又把它转送到别的博物馆去了” 。

    冯友兰的长子冯钟辽回忆起父亲在昆明[KunMing]的生活,在《父亲冯友兰先生收集的兵器》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买回来了一柄像匕首而无刃的无刃刀。刀身窄扁。平刀头没有尖,也许可以当改锥用。刀柄做得很考究。刀柄中空,做工有似象牙的雕镂方法,可是是铁做的。用玲珑剔透形容刀柄就很恰当。我也觉得那把刀有意思,就把它夹在书包里带了去学校。我那时候住校。下课以后在宿舍拿刀出来看。一位同学问我在干什么。我说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可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同学拿刀一看,忍不住大笑。说这是把烟刀,挑烟用的。我知道很多同学家里有烟具,当然深信不疑。周末把烟刀拿回家去,放回原处。父亲后来是不是也知道那是把烟刀我是没说,我也没问。

    冯钟辽的文章也提到了冯友兰藏旧兵器展:

    按照我的记忆,抗战将要开始的时候,在清华收集的那些兵器都捐送给了燕京大学了。大约在捐赠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次展览,也有一说,展览是在复员后举行的。以后可能又转到了有关部门。家里有一幅文化部颁发的奖状,言明收到冯友兰先生捐赠各式兵器619件,纸上的时间是1959年。最近在历史博物馆找到了这批兵器。妹妹宗璞曾去看过,见保存完好,还是从前的老样子。应该说这是它们最合适的去处。

  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捐赠各式兵器619件”,这个数目不小,想来是他几十年收藏积累下来的。昆明[KunMing]时期,冯友兰在古董[GuDong]摊上淘旧兵器,在书房玩赏刀剑,让人想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或许,在联大[LianDa]学者的精神深处,都有辛弃疾式的梦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在国难方殷之时,文人有陆游式的“佩剑情结”,这也是中国诗词中的一个抒怀传统。

  联大[LianDa]教授[JiaoShou]爱昆曲[KunQu]

    清华大学迁移长沙和昆明[KunMing]之前的战前岁月,俞平伯许宝驯夫妇好昆曲[KunQu],以他们夫妇为中心,吸引了昆曲[KunQu]知音,浦江清、许宝 、沈有鼎、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谭其骧等人,他们成立“清华谷音社”,俞平伯发起并任社长,定期雅集。

    在战时的昆明[KunMing],从北平而来的教授[JiaoShou]、文人、艺术家,不乏爱好昆曲[KunQu]者。我们不妨透过老舍到昆明[KunMing]访问时的日记,看看联大[LianDa]教授[JiaoShou]们战时的文化生活:

    许宝騄先生是统计学家,年轻,瘦瘦的,聪明绝顶。他成天的画方程式,他的方程式必定画得不错!假若他除了统计学,别无所知,我只好闭口无言,可是,他还会唱叁百多出昆曲[KunQu]。在昆曲[KunQu]上,他是罗莘田先生与钱晋华女士的“老师”。

    老舍文中提到的联大[LianDa]教授[JiaoShou],当时住在昆明[KunMing]青云街靛花巷。钱晋华女士是联大[LianDa]外文系教授[JiaoShou]袁家骅(著名语言学家,在联大[LianDa]开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的夫人。罗莘田是老舍的好友罗常培,罗常培去世后,老舍在悼念文章中,也提到他唱昆曲[KunQu]。

    查浦江清1943年日记,也见有教授[JiaoShou]们唱昆曲[KunQu]之记载。元旦那天:“晚饭后,陶光来邀至无线电台广播昆曲[KunQu],帮腔吹笛。是晚播《游园》(张充和)、《夜奔》(吴君)、《南浦》(联大[LianDa]同学),不甚佳。”

    浦江清是联大[LianDa]中文系教授[JiaoShou],专讲“词选”、“曲选”等课程,对昆曲[KunQu]有精深的研究,对唱曲要求高,故有“不甚佳”的评语。

    去电台唱《游园》的张充和在昆明[KunMing]生活一段时间,去了重庆,从《梅贻琦日记》可知,梅贻琦出差到重庆,张充和常来拜访,有时,为梅校长清唱昆曲[KunQu]。 与昆曲[KunQu]相比,查阅到的联大[LianDa]师生与京剧的资料少。但毫无疑问,北大和清华的教授[JiaoShou]们喜欢[XiHuan]京剧,像杨振声、梅贻琦等人都爱好京剧。

  苦中作乐打桥牌[QiaoPai]

    在朱自清的日记中,经常看到清华大学教授[JiaoShou]打桥牌[QiaoPai]的记录。1939年3月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打桥牌[QiaoPai],大家决定下下星期起,两周一次桥牌[QiaoPai]例会。我老是输,甚灰心。”一个星期后的3月11日,朱自清“阅完试卷,在柳家桥牌[QiaoPai]”。柳家,大概指柳无忌家,朱自清稳定的牌友是浦江清。4月23日,星期天,朱自清参加陈福田以及陈岱孙的桥会,并在那里吃晚饭,“菜饭甚佳”。

    清华大学教授[JiaoShou]闲暇打桥牌[QiaoPai]在战前北平是平常的娱乐,他们将这一娱乐活动延续到昆明[KunMing]。不仅文科教授[JiaoShou]喜欢[XiHuan],理科教授[JiaoShou]似乎更爱打桥牌[QiaoPai],甚至上瘾。我们来看一看联大[LianDa]理科教授[JiaoShou]如何打桥牌[QiaoPai]。

    数学系教授[JiaoShou]陈省身来西南联大[LianDa]不久,他的南开同学、北大物理系教授[JiaoShou]吴大猷也来到联大[LianDa]。

    战争初期,生活已很艰苦,但教授[JiaoShou]们还能苦中作乐。每逢周末,紧张工作之余,在吴大猷家有两桌桥牌[QiaoPai]“牌战”。陈省身是常客之一,在南开时他就以擅打桥牌[QiaoPai]著称。吴大猷夫人阮冠世也是桥牌[QiaoPai]高手。唯有吴大猷的水平不及格,仅能在一旁观战。他自己并不喜欢[XiHuan]打牌,只是为了让别人快活而已。有时“清华队”向“北大队”挑战,事前说好,输的那队就做当天晚餐的东道主。晚餐虽无美味佳肴,但以量取胜,餐后总有剩余,大家便让最年轻的陈省身和大肚汉吴大猷负责“扫荡”。

吴宓

    打桥牌[QiaoPai]本是一种消遣,如果上瘾,可能影响到同事的休息,吴宓对牌战就大发牢骚。

    1941年前后,吴宓住玉龙堆联大[LianDa]教授[JiaoShou]宿舍。住玉龙堆宿舍的大多是单身教授[JiaoShou],多人共居一室或里外间,难免相互干扰。吴宓与陈省身住里间、外间很乱,通宵打桥牌[QiaoPai]、抽烟是常有的事。试看1941年、1942年吴宓日记中的几则:

    11月18日晚8:00寝,而诸人在堂中斗牌吸烟,致宓直至夜半不能入寐。烟刺宓脑齿并痛,苦闷极矣!

    1月9日,外室诸人斗牌喧闹至深夜。

    1月24日,是日,同舍诸君,共客在外室斗牌,凡二桌,自下午2:00至夜l:00,喧闹特甚。

    联大[LianDa]外文系美籍教授[JiaoShou]温德热爱中国,生活在中国多年,对中国的情形相当了解。似乎对教授[JiaoShou]打桥牌[QiaoPai]颇有微词。某日,吴宓去云瑞中学看望温德:“又谈国事。Wingter谓世界古今,当国家有大战,危机一发,而漠然毫不关心,只图个人私利,或享乐者,未有如中国人者也!”

    温德的批评很有道理。有的联大[LianDa]教师痴迷打麻将,以致小偷乘空而入竟不知。作为教务长的潘光旦,写了一封信贴在他们客厅的门柱上,大意是希望他们玩要有“度”。又说:其实打麻将没有什么不好,娱乐一下也不错。我也喜欢[XiHuan]打,偶尔玩玩,只是应当找个合适的时间。最后说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不妨找个礼拜天,到舍下摸几圈如何。他这种幽默的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家会心一笑。从此,滥打麻将的现象不再发生了。

    (摘自《绝代风流:西南联大[LianDa]生活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32.00元)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