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乘冯玉祥民联轮自渝返宁纪实--国家年鉴
1946年5月末6月初,我家随乘冯玉祥[YuXiang]专用的民联轮自重庆[ZhongQing]回到南京。这对当时[DangShi]18岁的我来讲,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大批自江浙等地逃难到四川的各界人士纷纷打算离川东下,返回原籍。我家原在江苏常州,1937年末至1938年夏,历经艰险,逃难到四川重庆[ZhongQing]。我的父亲[FuQin]朱农和是医生,先后在重庆[ZhongQing]市内和巴县行医,维持全家生计。由于行医的关系,他和社会各界有较广泛的联系;又是基督教徒,与重庆[ZhongQing]教会的某些上层人士亦颇熟悉。冯玉祥[YuXiang]是著名的“基督将军”,正是通过教会,他们相识并逐步成为挚友。
抗战中期,冯玉祥[YuXiang]为了联络有关各方人士,在重庆[ZhongQing]先是组织利他[LiTa]聚餐会,到1942年10月正式成立利他[LiTa]社。该社每两周以聚餐形式集会一次,费用由参加者自理。利他[LiTa]社大体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重庆[ZhongQing]的民族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如沈天灵等;二是文教行政界的知识分子,如陶行知、唐亚伟等;三是基督教中的代表人士,如重庆[ZhongQing]社交会堂牧师毛吟槎等。开始时仅20余人,后来发展到百余人。利他[LiTa]社宗旨有三:一是互助,二是研究,三是力行。其主要任务是:推行(抗日)献金运动;促进民主,维护和平;推广社会服务,提倡科学生产;辅导文化事业,普及现代教育。冯玉祥[YuXiang]是利他[LiTa]社的当然社长,下有若干成员分管财务、组织、联络、文书、事务等。父亲[FuQin]朱农和曾任过总干事,1945年7月去世后由唐亚伟接任。利他[LiTa]社作为一个抗战时期的社会团体,在重庆[ZhongQing]、四川曾起过一定进步作用。利他[LiTa]社在重庆[ZhongQing]时与中共有联系,曾邀请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到社演讲,也请过知名进步人士李济深、马寅初、李公朴等讲演。1946年9月,冯玉祥[YuXiang]离国去美,利他[LiTa]社群龙无首,活动就很少了。1947年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利他[LiTa]社亦被迫转入地下。
抗战中后期,我正在上中学。我清楚地记得利他[LiTa]社送给父亲[FuQin]的聚会通知,父亲[FuQin]也给我看过他们集会时的照片,冯玉祥[YuXiang]身材魁伟坐在中间。冯还送给父亲[FuQin]一副对联,录文天祥《正气歌》句,上联是“在秦张良椎”,下联是“在汉苏武节”,用隶书写的,浑厚有力,体现了冯的反暴政要民主和爱国抗日的精神。冯玉祥[YuXiang]还为我父亲[FuQin]开设的诊疗所题名。父亲[FuQin]1945年7月在重庆[ZhongQing]霍乱大流行时为患者治疗,自己竟被感染,我送他到医院抢救,但当时[DangShi]无特效药,数日之内即不幸去世,时年仅45岁。父亲[FuQin]死后,冯玉祥[YuXiang]为他写了挽联、墓碑,表示沉痛哀悼。遗憾的是,冯写的对联、挽联在“文革”中皆因“破四旧”而被销毁。
父亲[FuQin]之死对我们[WoMen]家是极大的打击。我家生活来源全靠父亲[FuQin]行医收入,他的死犹如梁断柱裂,由于生前积蓄有限,从此全家逐步陷入贫困状态。当时[DangShi],正值抗战胜利,“下江人”纷纷考虑如何离川返乡,我们[WoMen]当然无力购买船票回乡。
在这困难之时,是冯玉祥[YuXiang]的民联轮带我们[WoMen]一家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故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垄断了重庆[ZhongQing]的水陆交通工具。大批为抗日民主奔走呼号的民主人士进步人士无权无钱,难以离川回乡。此时,蒋介石要冯玉祥[YuXiang]和他一起乘飞机回南京。冯不愿意,对蒋说,抗战初我帮助亲朋到大后方时,“向他们许了愿,胜利了一定把大家送回。现在胜利了,我留下他们不管,我自己回去了,如何对得起人!他们又怎么能走?别说他们没有钱,就是有钱,他们也回不去。我盼望你给我一条船,我可以把这五六百口子都带回南京去。”蒋介石只得同意,把民联号轮船供冯玉祥[YuXiang]专用。冯就派人印制船票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我父亲[FuQin]是利他[LiTa]社的重要成员,冯也给我们[WoMen]家乘民联轮的船票。这真是喜出望外,实乃救命船票。
民联轮原计划乘四、五百人,但因要求随行者太多,名额不断增加,最后开船时清点人数,竟近千人。船上十分拥挤,甲板、过道上都住满了人。我母亲和我们[WoMen]兄弟多人上船后开始挤在船边过道上,有个弟弟年幼在弦梯边攀玩,差点掉入江中。我们[WoMen]遂挤入甲板中部设地铺作为安身之所。
1946年5月30日民联轮自重庆[ZhongQing]启航。当时[DangShi],我们[WoMen]就知道船上有许多名流名人,除冯玉祥[YuXiang]全家外,还有李济深、谭平山、邹鲁、褚辅成、徐悲鸿、侯外庐、王宠惠、王葆真、吴组湘等。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航行。船行八日,每晚停泊一个码头。在冯玉祥[YuXiang]的直接指导下,船上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些活动很有深意。
民联轮启航不久,冯玉祥[YuXiang]就找到利他[LiTa]社的骨干分子唐亚伟、沈天灵等商谈,确定在船上成立利他[LiTa]服务处,为乘客热心服务。我记得唐亚伟专门来看望我们[WoMen],帮助安排生活。他向冯报告了我们[WoMen]家在船上的情况,还受冯之命,带我陪同母亲去冯处谒见。这一切,使身处困境的我们[WoMen]倍感亲切,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民联轮上发生的头等大事是航行的第二天就出了《民联日报》,每天一期,共出了七期。这是一张油印的八开小报,社长是冯玉祥[YuXiang]。后来了解到,编辑是谭平山,法律顾问是王宠惠。报纸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冯玉祥[YuXiang]富有深意的发刊词,全文如下:
说民联,道民联,民联果然如所愿。多少好朋友,共乘一条船,连连挥着手都说:四川再见,重庆[ZhongQing]再见!说不了的情怀,道不尽的依恋,一路江景皆大观。眼下一片绿水,岸上两排青山,还有名城和胜迹,过了一站又一站。抗战胜利今还都,应当欣跃又狂欢。为什么心头不轻松?为什么心头不轻松?为什么面上少笑颜?那是为了政局未开明,那是为了各地有内战,大家个个皆不安,何时和平能实现?时时都在祷告,刻刻都在挂念,同胞还须努力,为了实现那一天。
冯玉祥[YuXiang]的发刊词代表了当时[DangShi]爱国民主人士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正义呼声,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报纸出来后,大家争相传阅。我虽然高中刚毕业,阅历甚浅,也深为冯的发刊词所感动。这份小报还大量报导民联轮上的各种活动,如利他[LiTa]服务处举办的民主讲座、文艺晚会、音乐晚会、教授招待会、妇女招待会等等。我当时[DangShi]不够条件去参加这些活动,但对报上的报导都字字不漏地细看。民联轮快到南京时,冯玉祥[YuXiang]和各界知名人士临别聚会,题诗作画,互赠留念,徐悲鸿成为热门人物,许多人请他作画,他欣然命笔,有求必应。这是民联日报最后一期的报导,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我认为,《民联日报》是我国报刊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份报纸,它时间虽短,印量也少(不过二、三百份),且只在民联轮上发行,但其作用、影响不可低估,实际上这是当时[DangShi]冯玉祥[YuXiang]等爱国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的一种反映,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我觉得,在中国的新闻史、报刊史上应该将其列入并予以恰当评价。
此次航行,历经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九江、芜湖等地,自长江上游至下游,沿途风光,美不胜收。但当时[DangShi]人们都不太注意两岸景色,而更关注国家和个人今后的命运。
1946年6月6日民联轮抵达目的地南京,结束了这次终生难忘的旅程。我们[WoMen]全家从南京乘火车回到阔别八年多的故乡常州,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