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在抗战中罹难的中国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陈三立
我国的抗日[KangRi]战争持续了8年,失去了2000多万人,而当时中国人口总数为4.4亿,也就是说在八年抗战中,中国损失了约1/20的人口。死于战乱的人以士兵和普通百姓居多,但由于战乱破坏了正常生活而引发忧愤病逝的文化界著名人士,我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列出一长串:留在沦陷的北平,为保晚节郁悒致病逝去的钱玄同;为躲避日寇,在流浪中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贫病而亡的朱生豪;客死香港的文化界泰斗蔡元培;写出大量抗日[KangRi]歌曲、病死在狭促生存环境中的音乐家黄自;在迎接光明的日子里不幸病逝的出版家邹韬奋……
忧愤绝食而逝的陈三立
清末“四公子”之一 ——诗人陈三立1933年从庐山来到北平,就养于三子陈寅恪家中。陈三立是位爱国诗人,有《散原精舍诗》5卷流布于世。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得知日寇攻占沈阳的消息后,激愤得彻夜不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寇侵占上海[ShangHai]闸北,他亦忧心忡忡,一天深夜,竟在梦中大呼“杀日本[RiBen]人”!来到北平后,他订阅了多种平津报纸,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北平沦陷后,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旧疾复发,家人劝他进医院,他拒绝了;劝他服药,他也不吃。后竟绝食5日,于1937年农历八月逝世,享年85岁。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陈三立死后只能草草收殓。陈寅恪在守孝满“七七”之后,才带着妻小离开北平。
为宣传[XuanChuan]抗日[KangRi]捐躯的王礼锡
做过记者和编辑的作家王礼锡,于1931年在上海[ShangHai]创办了神州国光社编辑部,主编《读书杂志》。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王礼锡与丁玲等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KangRi]会”,发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ShangHai]屠杀民众宣言》,在宣言上签名的有100多名作家、学者。
1933年,王礼锡与妻子陆晶清去了欧洲。这期间,他出版了《海外杂笔》、《海外二笔》等文集。1937年抗日[KangRi]战争爆发后,王礼锡在国外积极揭露日寇的侵华暴行,宣传[XuanChuan]中国人民的神圣抗战。1938年12月,王礼锡夫妇回到中国,立即投身于抗日[KangRi]救亡运动。
1939年1月,王礼锡到达重庆,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负责文协国际宣传[XuanChuan]委员会的工作[GongZuo]。6月,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FangWen]团,推举王礼锡为团长,北上前线访问[FangWen]。访问[FangWen]团于1939年6月18日离开重庆,奔赴抗日[KangRi]前线,途经川、陕、豫、晋等省,历时半年。
王礼锡从出发那天起就写日记,详记作家访问[FangWen]团的活动和他自己的生活。然而,王礼锡的日记只写到8月12日就中断了。到洛阳后,在紧张又劳累的行军生活中,他终于病倒了,最后因黄疸病在洛阳逝世,终年39岁。
关于王礼锡在访问[FangWen]团的工作[GongZuo],与他相熟的人写下了不少感人的回忆文字,真实记录了这个不知疲倦的汉子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被称为“黄河屏障”的中条山里艰辛跋涉,日子过得极度紧张、艰难,但也很愉快。那时正是酷暑时节,他们不断地行军,不断地开会讲演、访问[FangWen]、搜集材料,还有必不可少的应酬。当然,作为团长的王礼锡比别人更为繁忙、紧张,但是不管白天怎样紧张地工作[GongZuo],到晚上休息时,他还要抽出时间写他的“笔征日记”,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就这样,为大家所敬爱的团长终于吃不消而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