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中国年鉴网
作为鲁迅[LuXun]“父母之命”的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本书系鲁迅[LuXun]原配夫人朱安的传记,作者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重现了一位旧女性的苦闷之声。从中也可感受到朱安的存在对于鲁迅[LuXun]一生的影响。
“老大姑娘”的婚事
周朱两家缔结婚约的时间,大致是在鲁迅[LuXun]去南京读书的第二年。周作人生于1885年,比鲁迅[LuXun]小4岁,当时在三味书屋读书,在他的日记里,留下了这一时期两家密切来往的痕迹。
事情还要从1898年前后说起。当时,鲁迅[LuXun]的母亲鲁瑞和朱家[ZhuJia]谦少奶奶关系非同寻常。当时两家隔了一道曲尺形的墙,喊话很方便。鲁瑞丧夫不久,小儿子椿寿又夭折,她的心情十分低落。这一时期,谦少奶奶时常约她一起看戏,打打麻将,给了她不少安慰。
正是在这段时间,鲁瑞为儿子相中了丁家弄朱家[ZhuJia]台门的安姑娘。1899年,朱安已经过了20岁,错过了最佳年龄,朱耀庭夫妇不愿女儿受委屈,成为人家的填房,所以宁愿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东昌坊口周家[ZhouJia],尽管周家[ZhouJia]破落了,但怎么说也是去做原配夫人。再说,丁家弄朱家[ZhuJia]与周家[ZhouJia]也是姻亲,他们的婚事也算是亲上加亲。
自1899年周朱两家订立婚约,婚事拖了又拖。1903年夏,鲁迅[LuXun]也曾回国探亲,但婚礼并没有[MeiYou]举行。绍兴向有“养女不过二十六”的规矩,1906年朱安已经28岁了。
从朱安留下的不多的照片里,可以看到那一对窄而尖的三寸金莲。当时一般绍兴女子都缠足,否则就嫁不出去。可以想象,在她大约5岁至7岁的时候,母亲或族中的妇女就为她缠足,以便将来嫁个好人家。却没有[MeiYou]想到,有一天这双小脚会变得不合时宜。
据周冠五回忆,鲁迅[LuXun]曾从日本来信,提出要朱家[ZhuJia]姑娘另外嫁人,而鲁瑞则叫周冠五写信劝说鲁迅[LuXun],强调这婚事原是她求亲求来,不能退聘,否则,悔婚于周家[ZhouJia]朱家[ZhuJia]名誉都不好,朱家[ZhuJia]姑娘更没人娶了。作为让步,鲁迅[LuXun]又提出希望女方放足、进学堂,但朱家[ZhuJia]拒绝了。
后来,鲁老太太只得打电报谎称自己病危,把鲁迅[LuXun]骗回了国,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作新郎了。鲁迅[LuXun]先生[XianSheng]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两人各归各,不像夫妻”
1906年阴历六月初六,鲁迅[LuXun]与朱安在周家[ZhouJia]新台门的大厅举行了婚礼。从1899年与周家[ZhouJia]少爷订婚到二人举行结婚仪式,朱安等了7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她想必也隐约听说了,周家[ZhouJia]少爷对这桩婚事不太满意。但既然和周家[ZhouJia]少爷订了婚,那么她死也要死在周家[ZhouJia],她没有[MeiYou]退路。
对旧式婚礼种种繁琐的仪式,鲁迅[LuXun]均一一照办,没有[MeiYou]任何违抗。当晚,鲁迅[LuXun]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虽然鲁迅[LuXun]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
这婚事是鲁迅[LuXun]母亲安排的,鲁迅[LuXun]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ShengHuo],仅对好友许寿棠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一时期鲁迅[LuXun]白天教书会友,晚上用抄写古籍来打发漫漫长夜。据鲁老太太多年后回忆,她发现“他们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不多说话,但没有[MeiYou]感情,两人各归各,不像夫妻。”她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总是好不起来,于是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LuXun]只是摇摇头,说:“和她谈不来。”
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鲁迅[LuXun]也曾试图跟朱安有所交流,可是朱安一开口,就让他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他希望的是“谈话的对手”,可是在他面前,朱安的自卑感太深了,她除了对丈夫唯唯诺诺,连连附和,又说得出什么呢?其实,这也怪不得朱安,鲁迅[LuXun]刚从日本回来,谈的都是外面的事,都是朱安所不熟悉的,如果谈些熟悉的事,也许不至于如此吧。
1912年初,鲁迅[LuXun]离开了令他失望的故乡和家庭。2月,他离绍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部员,5月初与许寿棠一同北上,就任北京[BeiJing]教育部部员。从此,朱安又开始了长达7年的独居生活[ShengHuo]。
举家迁居北京[BeiJing]
鲁迅[LuXun]到北京[BeiJing]后,住在位于宣武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他一个人在北京[BeiJing]的这几年里,几乎不与朱家[ZhuJia]通信。倒是朱家[ZhuJia]人曾给他写过信,可是他也没回信。1914年11月26日他收到朱安的信,在日记里写道:“二十六日……下午得妇来书,二十二日从丁家弄朱宅发,颇谬。”鲁迅[LuXun]非但不感到高兴,反而说她“颇谬”,可见其对这位旧式太太的反感。
1919年,朱安的生活[ShengHuo]面临着一个大的转变,周家[ZhouJia]台门卖掉了,鲁迅[LuXun]在北京[BeiJing]买下了八道湾的宅子,准备把家人接去同住。对朱安来说,她的心情很复杂:从此要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无异于和娘家人生离死别;可是,她又不能不跟着一起去,不能放弃她在周家[ZhouJia]的地位——尽管是极其可悲的地位。
作为鲁迅[LuXun]的“眷属”,朱安来到北京[BeiJing],开始了她在北京[BeiJing]八道湾的生活[ShengHuo]。鲁迅[LuXun]最初的打算是希望一大家子人统统住在一起,兄弟永不分家。鲁迅[LuXun]和周作人都是当时新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兄弟二人感情甚笃。可惜好景不长,两兄弟决绝分手,没有[MeiYou]留下一点可以回旋的余地。鲁迅[LuXun]决定搬出八道湾。
自1919年起,鲁迅[LuXun]搬了3次家,朱安也跟着一次次地迁居。1924年5月25日晨,鲁迅[LuXun]携母亲、朱安迁居到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开始了他们在新家的生活[ShengHuo]。兄弟失和,鲁迅[LuXun]带着朱安一起搬出去过,这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以为他终于回心转意了。
朱安对鲁迅[LuXun]在生活[ShengHuo]上的照顾是无可挑剔的。鲁迅[LuXun]迁入砖塔胡同不久,就病倒了,她对“大先生[XianSheng]”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鲁迅[LuXun]当时不能吃饭,只能吃粥,据俞芳回忆:“大师母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XianSheng]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XianSheng]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在砖塔胡同,鲁迅[LuXun]的书桌是放在朱安的屋子里的,鲁迅[LuXun]白天的案头工作,一般就在这桌上进行,因为这里光线好,安静,朱安白天常在厨房里张罗饭菜等事,轻易不去打扰他的工作。有时同院的俞家姐妹有些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XianSheng],有时甚至是恳求她们:大先生[XianSheng]回来时,你们不要吵他,让他安安静静写文章……这一刻的朱安,终于有了一点女主人的样子。作为女主人,朱安做菜的手艺相当不错。据许羡苏回忆:“他们家的绍兴饭菜做得很不差,有酱过心的蚌蟹蛋,泡得适时的麻哈,但也有很多干菜。”
不过,鲁迅[LuXun]在外生活[ShengHuo]多年,对于绍兴菜也有些不满的地方,特别是干菜太多,觉得单调。但或许也有某种感情因素在内。据阮和孙的女儿回忆说,在北京[BeiJing]的时候,朱安只能从饭菜的剩余来判断鲁迅[LuXun]喜欢吃什么,假使这道菜吃剩得不多或吃光了,她揣摩鲁迅[LuXun]一定很喜爱,下一次做菜时,就多做一些。
落地的“蜗牛”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朱安发现大先生[XianSheng]的神情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秋节的时候,大先生[XianSheng]和女学生们一起喝酒,在朦胧的醉意中拍打一个个女学生的头;又某晚,大先生[XianSheng]替借住在家中的许广平剪头发……她第一次发现,一向冷峻的大先生[XianSheng]竟然也有柔情的一面。
1926年8月26日,鲁迅[LuXun]在日记中记下了他离开北京[BeiJing],走向新生活[ShengHuo]的那个时刻:
他是和许广平一同出发的。北京[BeiJing]车站上送行的人群中,没有[MeiYou]母亲和朱安。她们站在西三条的门口,目送他远去的身影,直到消失在胡同尽头。
可以想象,在北京[BeiJing],朱安身边几乎没有[MeiYou]能吐露心事的人,后来许广平怀孕了,因为涉及子嗣,婆婆的想法显然和她不会一致。有一回鲁迅[LuXun]自上海寄来照片,告知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虽然早就预料到了,但朱安还是很难过。
当俞芳问她“那你以后怎么办呢”,她一下子被触动了心事,显得相当激动:“过去大先生[XianSheng]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她又给我打了一个比方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MeiYou]办法了,我没有[MeiYou]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她说这些话时,神情十分沮丧。她接着说:“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太师母)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XianSheng]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ShengHuo]他是会管的。”
俞芳听了很意外,她久久地看着大师母,但一时想不出一句合适的话来安慰她。她想不到一向沉默寡言的大师母会对她说这些话,感觉眼前好像真有一只蜗牛落地跌伤了,再也爬不起来了。她记得大师母曾偷偷跟她们学体操,曾经也在老太太的劝说下剪去了发髻,不错,她一直都在努力,努力向上爬,希望有一天能接近大先生[XianSheng],可是,最终还是落空了……
自母亲去世后,朱安的生活[ShengHuo]贫困至极。因此,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LuXun]的藏书。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许广平闻悉,忧心如焚,立即给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写了信,加以阻止。信中指出:“……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得知鲁迅[LuXun]藏书有可能被出售,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由许广平、内山完造也出面写信阻止,该年10月,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BeiJing]解释劝阻。
在来客面前,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她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LuXun]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LuXun]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LuXun]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读者孙光星摘自《我也是鲁迅[LuXun]的遗物——朱安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