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追踪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陇西地震”是个谎言?--中国年鉴网(2)
3 张衡有没有能力造出地动[DiDong]仪?
根据史书的记载[JiZai],张衡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他在天文、地理、历法、机械、算术等方面有独特的才能。人们现在怀疑张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动[DiDong]仪没有保存下来。
有人认为,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震[DiZhen]视为天谴,因此每次较大的地震[DiZhen]发生后,皇帝都要罢黜一些官员,甚至下罪己诏做自我批评。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迷信。张衡首先是个政治家,他研究天象、地震[DiZhen],并非纯粹的科学探讨,而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也就是他说的:“妖星见于上,震裂着于下,天诫详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LiShi]研究所秦汉史研究专家杨振红在接受本报记者[JiZhe]采访时指出:“说张衡不懂得物理学,不懂得地震[DiZhen]学,进而否认张衡制造能测定地震[DiZhen]的先进仪器的能力,不知其依据是什么。根据《后汉书[HanShu]》等传世文献的记载[JiZai],张衡曾被人誉为‘制作侔造化’。他不仅发明了候风地动[DiDong]仪,还创造了浑天仪,并著有《灵宪》一书,阐释天体演化原理,力主在当时世界上都非常先进的‘浑天说’。后人认识、了解历史[LiShi],主要依赖传世文献记载[JiZai]和考古发掘,《后汉书[HanShu]》等文献是目前最为可信的正史。若要否定这些历史[LiShi]记载[JiZai],必须有切实可信的证据。否则人类所有的历史[LiShi]都会变得虚无。张衡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历史[LiShi]人物,他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识必然是建立在当时的知识体系之上的,从今人的观点看,其中必然有迷信的、不合理的成分,这些成分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认识,但是却不能完全阻滞人类的创造力,否则人类怎么会发展到今天,中国历史[LiShi]上又怎么会出现‘四大发明’那样伟大的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说,考古过程中的很多发掘都已经证明文献记载[JiZai]是可靠的,是符合历史[LiShi]的实际情况的。历史[LiShi]不是文学创作。没有确凿的证据,随便否定史书的记载[JiZai]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符合审慎的治学态度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在接受记者[JiZhe]采访时说:“张衡的仪器叫‘候风地动[DiDong]仪’ 。为什么是‘ 候风’?古人认为,地震[DiZhen]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DiZhen]。古人的解释在现在看来自然不那么科学, 但这就能说明古人造不出地动[DiDong]仪吗?既然有气的变化,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DiZhen],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 就可以测到。当然这个‘风’还是跟震动有关的。‘阴阳气’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DiZhen],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大框架的基本形成期。譬如天文观测、天文历法、机械理论、数学、医学等很多领域在这个时期都有很突出的发展。后人不是一定就比前人高明, 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前人。张衡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有解释,比如五星运动和日月食,也制造了水运浑仪这样的高水平天文仪器。所以他造出地动[DiDong]仪并不足为怪, 当然,在我们没有复原出来之前可以存疑,但不能简单否定。 看问题一定要有历史[LiShi]的眼光。”
4 有据可查的七种文献资料
人们知道张衡和他的地动[DiDong]仪大多是从范晔的《后汉书[HanShu]·张衡传》获悉,而即便是作为研究人员,目前所能获得的资料也只有包括《后汉书[HanShu]·顺帝纪》、《续汉书[HanShu]》、《后汉纪》在内的七种文献。而所有这些文献中关于张衡地动[DiDong]仪的记载[JiZai]只有寥寥数语。
张衡的地动[DiDong]仪在古都洛阳写下了一段神奇的历史[LiShi]后,便少了记载[JiZai],只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即便是在河南南阳——张衡的老家,人们对于张衡和他的地动[DiDong]仪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
从洛阳一路南下,行驶三百余公里,便达到南阳城北的石桥镇。放眼望去,一处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在村落中格外显眼。139年,张衡在京师洛阳去世后便被运回他的家乡,安葬在这里。1956年,南阳县人民政府以墓园为基础在这里建立了张衡博物馆,并于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馆内的张衡成就展览厅内,展示着张衡的生平事迹和张衡发明的地动[DiDong]仪、浑天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等科技成果。展厅外面,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地动[DiDong]仪模型。张衡博物馆馆长刘新告诉记者[JiZhe],张衡博物馆内的地动[DiDong]仪模型基本是仿照中国古代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DiDong]仪模型建造的,而且只是个模型,不能测震。
刘新在接受记者[JiZhe]采访时说,关于张衡地动[DiDong]仪的记载[JiZai],最著名的当属范晔所著《后汉书[HanShu]·张衡传》的196个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DiDong]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DiDong],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DiZhen]陇西[LongXi],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DiDong]所从方起。”
这大概是现在的人们关于张衡地动[DiDong]仪最普遍的记忆。受困于这个记载[JiZai]的孤证,研究人员和复原工作者也曾对张衡地动[DiDong]仪感到莫衷一是。
自2002年便开始研究张衡地动[DiDong]仪工作原理的地震[DiZhen]学家冯锐,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到2004年课题组的工作已经起步,而冯锐还在愁眉不展时,卢兆荫给冯锐打来电话。卢兆荫在接受记者[JiZhe]采访时说:“我家里有一部书叫做《八家后汉书[HanShu]辑注》,是由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HanShu]辑注》中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HanShu]》中也有《张衡传》,我就告诉了冯锐。”
到2004年底,冯锐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的协助,终于找到了记有张衡地动[DiDong]仪的最早几份古代刻本,除《后汉书[HanShu]·张衡传》外,还有含《续汉书[HanShu]》文字的《初学记》、《事类赋注》、《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和《后汉纪》、《后汉书[HanShu]·顺帝纪》等史料,以后又增加了南北朝(陈)虞荔561年所著的《鼎录》。先后共找到8份史料,对地动[DiDong]仪的记载[JiZai]共有254个字。
根据史料记载[JiZai],范晔的《后汉书[HanShu]》是在西晋司马彪306年所著的《续汉书[HanShu]》和东晋袁宏376年所著的《后汉纪》等文献的基础上于445年成书的。
冯锐认为,司马彪距张衡去世不过百余年,所著更接近于原始材料,虽文字不全,但价值颇高。冯锐认为,司马彪《续汉书[HanShu]》明确了仪器的穹隆顶盖、蟾蜍为器足、内部结构等3项新内容,其中“关”结构的析出,使地动[DiDong]仪内部结构的5部分——柱、关、道、机、丸体系得以明确;袁宏《后汉纪》除含有司马彪文的3处新内容之外,还有另外6处不同于范文的重要信息,对地动[DiDong]仪的技术内容有更准确、更丰富的记载[JiZai]。
地震[DiZhen]学家高继宗曾著文指出,《隋书》已经记载[JiZai]了在北魏的元延明和信都芳合作编写的《器准图》中有地动[DiDong]仪、浑天仪、计时仪、测风仪等9种仪器的文字叙述和结构图样。这些图件都是更早史料留存下的,地动[DiDong]仪图样可能出自张衡之手。因为《鼎录》中有一段文字:“张衡制地动[DiDong]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汉代的西鄂就是张衡的故里。其后,流传到北宋欧阳修1060年写的《新唐书》中,再后才彻底失传。
据史学家孙文青研究,“平子(即张衡)造器,以说附器,器为主,录起说,自宜称注”,写下《地动[DiDong]仪图注》是极可能的。隋朝的临孝恭曾著有《地动[DiDong]铜仪经》一卷。这些资料均出现在仪器失传后的百余年,其图件和文字的原稿应出自张衡之手,即《地动[DiDong]铜仪经》有可能是临孝恭对《地动[DiDong]仪图注》的追述。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料在后来的史料中仅见提及,而无图件和原文。
总体上看,有关张衡制作地动[DiDong]仪的史料依然非常单薄。但是,卢兆荫在接受本报记者[JiZhe]采访时也表示:“我们搞考古、搞历史[LiShi]的人相信,正史记载[JiZai]都是有根据的。《后汉书[HanShu]》是中国的正史,记载[JiZai]应该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