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林斤澜称梁实秋为“滑竿教授”--国家史册

  

作家林斤澜的文学梦肇始于重庆[ZhongQing]求学时代,他在自述中说:“1941年秋,18岁的我到重庆[ZhongQing],进了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师从梁实秋、史东山[DongShan]、郑君里、焦菊隐、张骏祥,我也开始了我的文学梦。”

  1941年9月,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在重庆[ZhongQing]远郊的璧山成立,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修科”,相当于今天的电影[DianYing]戏剧专业,著名电影[DianYing]教育家戴公亮任主任。1942年元旦,在北碚北温泉公园后山松林坡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DianYing]制片厂”。随后,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的“电化教育专修科”从璧山迁往北碚,成为独立的“国立[GuoLi]电化教育专科学校”。林斤澜曾对来访者说:“我读的是电影[DianYing]戏剧,那时候是全国第一家有电影[DianYing]戏剧专业的学校,是最粗糙的,当时也有人注意到了。现在的电影[DianYing]大学,是分导演、编剧、摄影、表演的,但那时候是笼统的,合一的,编导都合一的。”

  1943年,林斤澜考入国立[GuoLi]电化教育专科学校时,校址设在北碚郊外的北温泉公园。公园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温塘峡畔的一片缓坡上,园内有多处名胜古迹,不仅多姿多彩,景色秀丽,且温汤如玉液琼浆,经常沐浴可以疗疾美容,因此,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政界高官和社会名流,如蒋介石、林森、冯玉祥、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黄炎培、郭沫若、田汉、冰心、阳翰笙、夏衍、赵清阁等,都曾在此休憩、疗养或游玩。林斤澜对北温泉印象深刻,他后来记述道:“林下温泉分流如溪,合洪成瀑,晴日白雾似烟,雨天若喷。”房舍楼阁,掩映在松林之中,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是读书育人的好处所。

  学校白手起家,因陋就简,战争年代能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已属不易。学生[XueSheng]大都是从沦陷区流亡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抗战学习,为艺术献身。汇聚在这里的教师,都是中国文艺界的翘楚,如梁实秋、焦菊隐、史东山[DongShan]、郑君里、张骏祥、许幸之、戴爱莲、叶浅予、盛家伦等。

  林斤澜把梁实秋称为“滑竿教授”。那时,梁除了在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任课外,还兼授坐落在北碚嘉陵江对岸黄桷树的复旦大学的课程。他的寓所就在北碚西郊碚青路(北碚至青木关)旁的“雅舍”。北碚到北温泉有十多里路,坐小轿车他还不够格,坐船要过几个险滩,令人生畏,于是就只有坐滑竿前往。当时,重庆[ZhongQing]有一种简易的轿子,叫“滑竿”,在两条竹竿间绑一把竹躺椅,上面无遮无盖,由两个力夫抬着前行。梁实秋每天便是乘坐滑竿来上课的,教师中别无二人,于是,林斤澜们便戏称他为“滑竿教授”。寒冬时节,江边山脚时有飞絮般的南国飘雪,朔风凛冽,手僵脚冻,梁实秋为御寒穿戴忒厚实,皮袍、绒帽、脖子上还要围三圈长围巾,形态臃肿,圆滚滚地躺在滑竿上,滑竿一步一颤悠,别具情趣。

  梁实秋下滑竿直奔教室,脸上常漾着微笑。他不看学生[XueSheng],从长袍里掏出一张长纸条,略略扫一眼就开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讲的是西洋戏剧史、希腊悲剧、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提到人名书名,便写板书,讲到法国写法文,讲到英国写英文,讲到德国写德文……流亡学生[XueSheng]外语水平差,他全然不顾,也不与学生[XueSheng]对话交流。下课铃一响,便马上揣纸条,戴帽子,围三圈围巾,立刻上滑竿走人。

  梁实秋有些矜持、清高,从不与别的老师招呼应酬,不管是进步的或不进步的。他上课时教室里经常满座,但鸦雀无声;他讲授的内容充实丰富,知识面广,条理清晰,叙述流畅又生动,颇受学生[XueSheng]欢迎。

  史东山[DongShan]在中国电影[DianYing]界算是元老级的导演了,他没有进过正规学校,据说是电报局的报务员出身。当年,在摄影棚里要想学点东西,不论是摄影、灯光、布景、化妆、洗印,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还要徒弟自己靠乖巧“偷师学艺”,这大概就是史东山[DongShan]的成才经历。在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史东山[DongShan]讲的是电影[DianYing]导演课,可他总是讲不出什么名堂来,也没有多少额外的发挥,但他在课堂上的神态、状貌却令人印象深刻。上第一堂课时是初秋,窗外阳光明媚,一边是嘉陵江的波光浪影,一边是缙云山的阵阵松涛。史东山[DongShan]便叫学生[XueSheng]们把椅子、凳子搬到院子里坐,他自己则横跨在一张长凳上,时而“骑马”,时而侧身斜坐。说话慢腾腾的,好像在字斟句酌。内容大致是说自己曾到过一所学校,那里没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山坡上,小板凳,自由讨论……他叙述的这些意象,只有小部分同学能够联想到是“解放区”学校的情景。说这话的时候,是1943年的秋天,白色恐怖正笼罩着山城,史东山[DongShan]却毫无顾忌。他上的第一堂课与电影[DianYing]完全不挨边,更没有牵涉导演专业。当时,史东山[DongShan]才四十出头,蓄着小胡,腰背稍驼,一副资深导演的派头。史东山[DongShan]始终没有给林斤澜们系统地讲授过导演学,他只是零碎地讲了些电影[DianYing]案例,常说到的有斗牛的《碧血狂沙》,英格丽·褒曼的《卡萨布兰卡》等。史东山[DongShan]不仅在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授课,他还兼任中华教育电影[DianYing]制片厂的编导;与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一墙之隔的中华教育电影[DianYing]制片厂,可能还成了电影[DianYing]戏剧专业学生[XueSheng]的见习基地。闲暇时,史东山[DongShan]常与中华教育电影[DianYing]制片厂编辑、青年作家蒋星煜促膝谈心,游山玩水。

  提到郑君里,林斤澜说,他是三四十年代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最初几个人之一,这个表演体系后来风行全国,占据了中国的话剧舞台和银幕。郑君里也不是一个适合教书的人,当时他正好翻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于是,在课堂上他就大段大段的照搬照抄。郑君里有时穿一身双排扣的黑皮上衣,黑皮马裤。上课时,他要求讲台干净,讲桌上要摆放鲜花……

  焦菊隐讲授“名著选读”。他不住校,每月来北温泉一趟,把课时集中在两三天之内讲授。他瘦高个,背微驼,戴一副大眼镜,衣衫单薄,质地多为布麻,色调老旧,呈现出“抗战期间一切从简”的书生模样。焦菊隐留学欧洲,毕业于巴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办过戏校,也曾阔绰过。不过,当时在重庆[ZhongQing]却穷居陋室,有些寒酸。林斤澜的同学去过他的住所,除了简单的寝具,别无长物;有时甚至以“锅魁”充饥。林斤澜直到晚年都还记得焦菊隐“名著选读”的教法:他手执外文名著一本,挑选一段朗读起来,然后分析、讲解、赞赏,赞赏每占主位。讲到精彩之处,他情绪会陡然激动,有时甚至脸红筋胀。

  盛家伦是林斤澜的音乐老师,他唱的《夜半歌声》深沉、婉转、凄厉、悲怆,震撼人心。生活中的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结婚。但他读书破万卷,学识渊博,且能唱能说,令师生们肃然起敬。他是抗战时期重庆[ZhongQing]“二流堂”中的一员。所谓“二流堂”,是当时重庆[ZhongQing]文艺界的名流,自发形成的小圈子,成员均为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包括吴祖光、丁聪、黄苗子、冯亦代、唐瑜等人。盛家伦崇尚自由散漫,行为举止无拘无束,他教了几节课后便逃课了,如同学生[XueSheng]逃学一般;他不爱开会,薪金照拿,坦然自若。

  林斤澜曾对刘心武说,自己曾在戴爱莲老师麾下学过芭蕾舞,并有幸多次在舞台上演出。大学毕业前夕,他还参演过曹禺的《雷雨》,在剧中饰周萍一角,从1945年8月28日至30日连演多场,好评如潮。

  在国立[GuoLi]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学院[XueYuan]遇到的这些大师、名流,都不是等闲之辈,在他们的教诲下,林斤澜的艺术视野开阔了,文艺理论得以充实,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颜坤琰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