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张岱年先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中国年鉴
张岱年先生[XianSheng]
张岱年先生[XianSheng]与作者
张岱年先生[XianSheng]手迹
转眼快到4月24日了,七年前的这一天,张岱年先生[XianSheng]仙逝。我在祖国西南边陲阿里地区改则县常常缅怀先生[XianSheng]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学养,不断回味他对我为人和治学的教导,这每每总是能给人以力量,净化灵魂,催人奋进。
岱年先生[XianSheng]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中学时就听说过先生[XianSheng]大名。我有幸和岱老相识是在1995年9月,我大学本科刚毕业,在读研前被学校安排到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刚刚离开象牙塔的我年轻气盛,原有的价值观和现实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很苦恼,总想弄个明白。在一次研讨会的间隙,我斗胆向岱年先生[XianSheng]求教。时间短促,也许看到我真诚求知的样子,先生[XianSheng]竟然索性把他家的住址和电话留给我,嘱我有机会再讨论。当然,我很快就如愿到先生[XianSheng]家中聆听了教诲,那次谈的主要就是“信仰危机”问题[WenTi],印象很深,还做了笔记。先生[XianSheng]那时已经是87岁高龄了,吃力而大声地讲解,边讲边喘着粗气,但是语气坚定,有问必答,思维连贯清楚,旁征博引,对古今中外的哲学[ZheXue]思想[SiXiang]和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当先生[XianSheng]知道我是学习通信与信息专业并即将攻读研究生时,非常高兴,他说,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对于国家民族复兴作用很大,西方很多哲学[ZheXue]家都是文理兼通的学者。有的媒体曾把先生[XianSheng]称为“新儒家”,印象很深的是,先生[XianSheng]在谈话中首先指出,思想[SiXiang]文化[WenHua]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时代不断发展,儒家思想[SiXiang]有很多东西是落后过时的,如等级观念、轻视生产劳动、“述而不作”等,在今天,企图把儒家作为定于一尊的社会价值观,好比是刻舟求剑,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现实,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WenHua]中的合理成分,充分吸收西方文化[WenHua]先进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构建出新的社会价值观,而这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完成。为说明此问题[WenTi],我清楚记得先生[XianSheng]还专门引用了扬雄的一句话,当时没有记全,后来查阅原话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时,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丧其纪(《太玄·玄莹》)。”先生[XianSheng]在谈话中还强调[QiangDiao]了构建新价值观的原则有三个标准,一是思想[SiXiang]观念要符合客观实际;二看思想[SiXiang]观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勉人奋发;三是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我理解就是科学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两个多小时匆匆而过,辞行时先生[XianSheng]把我送到门口,嘱咐我刻苦学习专业,同时也不放弃对文史哲方面的学习。当我问到学习文史哲从何处下手时,他提出[TiChu]让我多看看《荀子》。荀子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的学生韩非子在他的基础上提出[TiChu]法家思想[SiXiang],弥补了儒家重德轻力倾向之不足。
这以后在北京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便注意搜集岱老的文章,每隔一段时间去看望他,请教问题[WenTi],直到1996年秋天回南京读研究生。每次先生[XianSheng]只要有暇,都是热情欢迎我,耐心解答我的问题[WenTi]。在一次聊天中,无意中了解到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师大附中读书,和我还是校友,而且有十几年没回母校了,我赶紧和附中的老师联系,安排岱年先生[XianSheng]回母校看看。师大附中的师生们对岱年学长的道德文章素来敬重,当时的魏义钧校长很快就安排车子随我把岱老接回位于和平门南新华街的师大附中。一路上岱老非常兴奋,和我提到不少当时中学的师生趣事。通过这次回附中,我和岱老又多了一层校友的关系,更加亲切了。在一次求教时,岱老还应我的恳求,即兴用钢笔写了“攀登世界学术高峰,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