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于会泳浮沉录:曾是“四人帮”拟定的副总理人选--中国年鉴网(3)
成为江青[JiangQing]搞样板[YangBan]戏的“台柱子”
这次与江青[JiangQing]见面之后,于会泳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张春桥将于会泳调到上海京剧院,让他担任重点剧目《海港》剧组的音乐[YinLe]设计组组长。于会泳在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的职务仍然不变,编制还在该院。
于会泳把《海港》中全部乐曲都认真分析了一遍,找出剧中乐曲中的问题,然后寻找改进的办法。为了改进乐曲,他对当时中国京剧所有流派的唱腔[ChangQiang]进行了透彻了解,分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结合《海港》的剧情,对唱腔[ChangQiang]进行了重新改造和设计。他在设计《海港》女主角方海珍的唱腔[ChangQiang]时,更多地将京剧程派的唱腔[ChangQiang]加入进去,充分发挥了程派唱腔[ChangQiang]委婉深沉的特点。在戏中,当方海珍唱“忠于人民忠于党”这一段时,运用程派唱腔[ChangQiang],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激情,表现得十分到位。当方海珍唱“有多少烈士的血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地”这一句时,唱腔[ChangQiang]既低沉又厚重,让人听了,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上海京剧院把全剧的演唱录音后,于会泳立即将录音带送给江青[JiangQing]听。江青[JiangQing]原来就特别推崇程派唱腔[ChangQiang],听了录音带后,非常高兴。
于会泳改造《海港》唱腔[ChangQiang]成功,使江青[JiangQing]更加看重他,把他作为搞样板[YangBan]戏的“台柱子”。很快,于会泳被调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负责全剧唱腔[ChangQiang]设计工作。于会泳把全部心思又投入到这出戏的唱腔[ChangQiang]改造中来。他把中国传统京剧中最响亮、最高亢的唱腔[ChangQiang]进行分析选择,然后将其中精华部分融入《智取威虎山》一剧的唱腔[ChangQiang]中,还对全剧音乐[YinLe]进行了艺术加工,加进了西洋音乐[YinLe]的一些元素,使改造后的唱腔[ChangQiang]和音乐[YinLe]十分和谐。如在该剧“打虎上山”这段唱腔[ChangQiang]中,他把京剧锣鼓的点子与铜管乐器中圆号的浑厚交织在一起,并且和杨子荣的唱腔[ChangQiang]结合得天衣无缝,把杨子荣满怀激情打马上山,顶风雪入虎穴的壮志情怀,表现得十分充分。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考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把全部心思用在改编样板[YangBan]戏音乐[YinLe]上的于会泳对运动并不太了解。可是,运动的发展,让他不能不了解“文化大革命”。正在北京随《智取威虎山》剧组演出时,他接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一个电话: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造反学生送到市委宣传部一纸勒令,于会泳必须立即回到音乐[YinLe]学院[XueYuan]接受群众批斗、审查。
于会泳此前发表的文章和专著较多,造反派把这些作品找出来,挑毛病,断章取义,给他罗织了不少罪名。造反派抓住于会泳文章、专著中较多的“问题”,认定他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造反派指责于会泳有“资产阶级名利思想”、“走白专道路”,等等。造反派还说,于会泳长期不在音乐[YinLe]学院[XueYuan]上班,是逃避“文化大革命”。得知于会泳是被上海市委宣传部调走的,便把这纸勒令送到市委宣传部,并且强烈要求市委宣传部不得保于会泳。
于会泳找到张春桥,问怎么办。张春桥回答说:“《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演出已经结束了,你回去吧。不要怕,我们信任你。你回上海以后,要和革命小将站在一起。”
于会泳听后,长出了一口气。他特别记住了张春桥这样一句话:我们信任你。因为此时的张春桥,已经是受到毛泽东信任的人。这一点,于会泳是知道的。
于会泳回上海后,立即到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主动找到学院[XueYuan]红卫兵各主要战斗队的头目,非常虚心地征求红卫兵的意见,并且主动作检讨。
这时,张春桥和姚文元也让手下人到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做红卫兵的工作,讲:于会泳是革命的,他被调来参与搞样板[YangBan]戏,是张春桥通过市委宣传部办的。他搞样板[YangBan]戏有功,受到江青[JiangQing]同志的表扬,等等。此后不久,江青[JiangQing]在一次开会时,特意派人用自己[ZiJi]的轿车去接于会泳。还有一次,江青[JiangQing]在于会泳陪同自己[ZiJi]观看样板[YangBan]戏后,又特意拉于会泳和自己[ZiJi]一起上台会见演员。江青[JiangQing]此举,立即传到了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红卫兵们得知后,不再揪斗于会泳,反而认为他是革命教师的代表。紧跟江青[JiangQing]
于会泳受到江青[JiangQing]的青睐,工作更起劲了。即使是他当上国务院文化小组副组长后,仍然整天在排练现场,一丝不苟地过问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他参加了《杜鹃山》、《平原作战》、《龙江颂》等样板[YangBan]戏的音乐[YinLe]创作。这些样板[YangBan]戏中的每个字,每个音符,都有他的心血。
于会泳年轻时就爱好写作,也有一定理论功底。他仔细研究江青[JiangQing]讲话时强调的重心,然后写成文章。在“文化大革命”中流传一时并且曾经指导“文化大革命”中文艺创作的“三突出”理论,就是于会泳根据江青[JiangQing]几次谈话的意思概括而成的。
1968年,《文汇报》上发表了于会泳写的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这篇文章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三突出”理论。于会泳在文章中写道:“我们根据江青[JiangQing]同志的指示精神,归纳为‘三个突出’,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人物即中心人物。”
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受到了江青[JiangQing]的称赞,说:于会泳的文章写得好,“三突出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甚至还说,“是不是搞三突出,是革命文艺路线和反革命文艺路线的根本区别”。
为报答江青[JiangQing]对自己[ZiJi]的赏识,于会泳到处赞颂江青[JiangQing]。他在指导演员演戏时,常说的话是:“对江青[JiangQing]同志的话,一是要吃透,二是要紧跟,‘样板[YangBan]团’的人员,要永远铭记在江青[JiangQing]同志领导下的幸福,做江青[JiangQing]同志的兵的光荣……”在中共九大召开期间,《智取威虎山》作为首场样板[YangBan]戏,在京西宾馆礼堂上演。于会泳在演出的开场白中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敬爱的江青[JiangQing]同志,为培育样板[YangBan]戏呕心沥血,她实际上是这出戏的第一编剧、第一导演、第一作曲、第一舞美设计!”江青[JiangQing]似乎也受不了这番奉承,她站起来说:“会泳同志,你别这样说了,再这样我可要离场了。”
由于受到江青[JiangQing]的重视,加上搞样板[YangBan]戏有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于会泳就担任了上海市文化系统革命筹备委员会主任和上海音乐[YinLe]学院[XueYuan]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4月,他作为上海的党代表,出席了中共九大,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共九大之后,他担任国务院文化小组副组长。在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随之,在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会上,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