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拍案:受三峡工程排斥的黄万里--国家年鉴
已去世10年的黄万里[WanLi]因三峡问题而重新被大众热议
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的负面效应终于被官方承受,国务院会议首次表态,“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此表态,使得公众重新怀念起黄万里[WanLi]其人其事,在网间引发悼念高潮。黄万里[WanLi],1911年生于上海,著名水利专家、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子。早年曾经留学美国,1936年获水利工程学博士学位,1937年春学成归国,也被认为中国首个学习过水文学的水利专家。
今天我们记住黄万里[WanLi],并非其主导的水利工程,而是因为他对于三门峡[SanMenXia]工程以及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的异议。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决定动工黄河[HuangHe]三门峡[SanMenXia]大坝,力图以人力一清黄河[HuangHe]。当时水利部召开讨论三门峡[SanMenXia]水利规划方案之际,参会有70多位专家学者。迫于“圣人出,黄河[HuangHe]清”的言论环境,唯有黄万里[WanLi]反对三门峡[SanMenXia]水库,他公开表示:“你们说‘圣人出,黄河[HuangHe]清’,我说黄河[HuangHe]不能清,‘黄河[HuangHe]清’,不是功,而是罪。”期间,他进行了长达7天的辩论,无果而终。
最终,三门峡[SanMenXia]大坝上马,而其后造成的断流、洪灾危险影响无数人生活,几十年并未好转,无一不如黄万里[WanLi]所预期。事后,黄万里[WanLi]曾经多次表示,技术上说明三门峡[SanMenXia]大坝不该建并不难,可惜众多专家无人敢于坚持。对此,黄万里[WanLi]未能释怀,写了小说《花丛小语》,1957年发表于《新清华》。
小说直接讽喻三门峡[SanMenXia]之事,借人物之口直舒胸襟:“文人多无骨,原不足为奇,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学者的政治性特别强。你看章某原来有他自己的一套治理黄河[HuangHe]的意见,等到三门峡[SanMenXia]计划一出来,他立刻敏捷地放弃己见,大大歌德一番。并且附和着说:‘圣人出而黄河[HuangHe]清’,从此下游河治。他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腼颜地说黄水真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他自己的饭碗?这些人也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最喜爱的人才。”
这番言论,被毛泽东批示“这是什么话?”甚至开创了《人民日报》批判右派的文体。黄万里[WanLi]不仅划为右派,而且下放多年,在政治运动中甚至被诬为“贪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见天日。根据黄万里[WanLi]长子黄观鸿回忆,黄万里[WanLi]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摘帽”机会。当时,毛泽东曾在新春座谈会上对黄炎培说:“你儿子黄万里[WanLi]的诗词我看过了,写得很好,我很爱看。”据说,当时只要写份检查即可“摘帽”,但是黄万里[WanLi]并不愿意。
黄万里[WanLi]因为不肯写检查,右派帽子一戴很多年,摘帽之后仍不改风骨。上世纪80年代起,他屡屡就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之事再度挺身而出,预言“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也正因此,黄万里[WanLi]建言多达6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30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SanMenXia]还让公开辩论7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于是,直到黄万里[WanLi]2001年离开人世,仍旧对于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念兹在兹,所留遗书,也与水利有关,“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WanLi]遗嘱2001年8月8日。”
当然,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与三门峡[SanMenXia]不同,目前尚未到盖棺论定时候。学术可以存在异同,但是前提在于出于本心而非政治、权贵压力。当前种种神化黄万里[WanLi]的言论更是另一种荒谬,也违背了他的初衷。但是,作为一名学者,对于自身理念的坚守,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
世间已无黄万里[WanLi]。讽刺的是,当年之所以批判黄万里[WanLi],因为他的“不识时务”,为反对三门峡[SanMenXia]工程以及三峡工程[SanXiaGongCheng]遭遇诸多冷遇;今天,人们之所以记住黄万里[WanLi],也正是在于他的坚守,然而这位科学家一生良知所追求的意见,仍旧未能抵御时代大潮的无情冲击。
黄万里[WanLi]诗词俱佳,曾写下《梦吟绝笔》:一死明知素志空,九州行水失斯翁。但教莫绝广陵散,枉费当年劳苦工。其孤独姿态跃然纸上,有如鲁迅所谓的“战士”:“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行文到此,不得不掩卷反思。种种重大公共政策,其效应往往难以在短期之内展现,但是却直接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不可不慎。马寅初之于人口论的“异议”如今已成为常识,而当时却丝毫不见容于世。我们感谢马寅初、黄万里[WanLi]之辈的坚守,然而如果把13亿人的未来,押宝于这些不世出的孤独斗士的成功,那么民族希望何其渺渺;再坚韧的脊梁如黄万里[WanLi],一己之力也撑不起如许之大的国民期待。
公共政策最大风险或许就在于信息不透明,当黄万里[WanLi]等人远去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尽力回归公共政策的本义,也就是“公共”的题中之义,拓展公共空间,包容异见,如是,才有可能延展出更多类似黄万里[WanLi]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