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人民艺术家--国家年鉴
“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经典的唱腔,让豫剧大师、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家喻户晓。
“戏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座右铭。从艺70多年,她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使一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德艺双馨”,是人们对她的评价。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永远馨香扑面。
十二岁就成名
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绝功
1923年,河南巩县一个贫苦家庭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多年以后,这名女婴成为赫赫有名的豫剧大师,她就是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她随父学艺,10岁登台。
父亲曾教育她:“戏是苦虫”、“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等于钝刀子杀人。”
为了做到高音不刺耳,低音听得清,开始学戏的常香玉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练。在她练低音的时候,父亲经常跑到百十步以外,或者躲到一棵大树背后去听。
为纠正她的吐字,有一次父亲竟将她的嘴抠出了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地反复吟唱。就这样,才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直到今天,戏迷们仍最称道常香玉的道白:不用看字幕,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为了让常香玉积累舞台经验,父亲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小生、武生、丑角……什么角色都让她演。就这样,年仅12岁的常香玉便已经小有名气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能挣八块大洋。”
常香玉是个性格极其倔强的女子,她的倔强成就了她的事业,她的倔强也不允许她向任何人低头。
一次,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要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没办法只能去,在现场唱的是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这个流氓大怒,要打她,常香玉跳到桌子上,把手里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后来被人抢救了过来。
“常香玉一辈子的心思都用在叫老百姓喜欢上了。”戏剧研究员石磊曾说。常香玉常说的一句话是:“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
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有时她一句唱腔里能有5个音,一句话里融合豫东、豫西两大派。
为了让戏“顺应民心,反映时代”,她不守旧,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
《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了强烈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