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南侨机工:70年前扛起救国“生命线”--国家年鉴
马来西亚槟榔屿南侨机工纪念碑。资料图片
女扮男装的李月美被誉为“现代花木兰”。资料图片
7月7日,百余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大陆南侨机工后裔相聚昆明举行公祭,次日,他们在滇缅公路零公里处,开始了重走这条抗日生命线之旅。
1939年,侨居南洋的3193名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抛弃优裕的生活,回中国西南参加抗日救亡,他们有
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他们当中很多人祖籍广东,抗战后有的回广东终老,有的客死异乡。
目前生活在广东的南侨女机工还有1人,遗孀9人,年龄都在百岁左右,而他们的生活大多艰难。
这是一段正在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段不应该被忘却的纪念。
探访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
蓝小丽只是稍微知道太爷、太婆去过外国,跟村里的老人经历不同,但对于自己窘迫的生活而言,这些遥远的家族史起不到半点作用
一大早,94岁的罗莲好老人狠狠地向家人发了一通脾气。
孙媳妇蓝小丽并不了解这位太婆婆的人生经历,只知道她出过洋,现在身体不好,每当老人发脾气,她都尽量好言相劝。记者找到她家已经过午,罗莲好老人仍没吃得下早餐。
老人斜躺在一落平房堂屋内的竹椅上,屋子整洁而老旧。老人背后的墙上挂着她已逝丈夫的遗照。家里人说,这幅照片在这里已足足挂了几十年之久。照片的主人公名为李东润,是70年前威名赫赫的一名南侨机工。
李东润的侄子陈严赚回忆,他曾听李东润讲过,20多岁时他携妻出洋,被“卖猪仔”到马来西亚,待了8年,学会了机修技能,当时,会机修技术的年轻人在南洋收入都颇丰,生活有保障,但听到招募南洋机工的消息,李东润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义无反顾就报了名。
李东润的儿子,今年75岁的李保华身体一向不好,从小生活在台山市沙栏镇东光村。前年做了肺气肿手术后,李保华欠下两万多元的债至今仍未还清。
一家6口的重担全部落到孙辈蓝小丽夫妇的肩上。
蓝小丽的丈夫一直在深圳的一个工厂拼命赚钱。为了省钱,他尽量少回家,省吃俭用,但每月也只能寄回1000元。
“结婚5年,他没有一个春节能够回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过过一次年。”蓝小丽忧郁地说。
在这个挣扎在贫困边缘的家庭里,年轻人极少会聊起祖父辈当年意气风发的救国壮举。蓝小丽只是稍微知道太爷、太婆去过外国,跟村里的老人经历不同,但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这些遥远的家族史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们也很少跟儿子提起。
据广东省侨办提供的信息,2006年调查显示,当时全省尚在世的南侨机工遗孀共有10名,去年有1人已去世。这些机工的遗孀和后人,生活都处于社会较底层。2009年,广东省侨办引导回粤创业的“海归”捐款,开始资助10名南侨机工遗孀,但每年也只有几千元,很难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
记者联系到在台山海宴华侨农场和位于揭阳大南山华侨农场的另两位遗孀,但是因为年龄太大,她们都已经难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