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斯诺: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中共的声音--国家年鉴
从芝加哥沿55号州际公路西行,越过广阔的中西部平原,穿过宽阔平静的密西西比河,进入密苏里州境内,汽车在波浪般的丘陵公路上起起伏伏。经过约8个小时,本报记者来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故乡堪萨斯城。在这里,我们试图追寻斯诺人生旅途的足迹。
密苏里河自西向东从堪萨斯城中流过,斯诺的故居就坐落在密苏里河以南的39街上。这是一栋外表普通的2层楼房,与周围的民居相比,显得窄小了许多。1905年7月17日,埃德加·斯诺就出生在这栋木屋内。父亲是印刷工,母亲是家庭主妇,斯诺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斯诺更容易同情革命。
辗转来到中国
年轻的斯诺一直幻想着周游世界。据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贝蒂·霍钦·温菲尔德介绍,斯诺曾经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的一年间,并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新闻学院的院长威廉姆斯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他探求未知世界的特质,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并给他一份密苏里新闻学院中国校友的名单,鼓励他到中国去。
据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文学教授罗伯特·法恩斯沃思介绍,斯诺没有读完大学,就到了纽约,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广告公司谋了一份差,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于是,斯诺便搭乘了一艘去往日本的轮船,打算去东方。
据法恩斯沃思介绍,当时斯诺没买票就上了船,在船上还同日本驻美使领馆的官员打起了桥牌。到日本后,由于没有必要的证件,斯诺受到了日本警方的盘查。最后,几经周折,来到了上海。斯诺本打算在中国待上几周,就继续他的全球之旅,没想到这一待就到了 1941年,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达上海后,斯诺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校友的《密勒氏评论报》工作。在上海,他遇到了在上海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海伦·福斯特,两人于1932年结婚。之后,两人来到了北京,斯诺在燕京大学教授新闻学,并从图书馆借阅马克思主义理论。1935年,斯诺参加了北京的“一二·九”学生运动。随后,在宋庆龄的安排下秘密前往陕北苏区采访。
进入苏区采访
1936年6月,斯诺和他的朋友乔治·哈特姆秘密进入西安,从那里进入延安,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月,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进行了独家采访。据法恩斯沃思介绍,采访先是由翻译人员翻成英文由斯诺记录,然后根据斯诺记录的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由中方审核,以保证稿件的准确性。斯诺是第一个进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在伦敦出版。这是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的专著,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性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因客观报道皖南事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斯诺发现难以在中国继续进行新闻写作。1941年,斯诺偕夫人回到美国。次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将斯诺作为战地记者派往海外,斯诺先后到过印度和苏联,报道那里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结束后,斯诺由于同情中国革命,遭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媒体不敢刊登他的文章,他的夫人也面临失去工作的压力。斯诺发现靠写作越来越难以维持生活,遂于1959年离开美国,举家前往瑞士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