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冯庸晚年清苦严谨 淡名利遗嘱提“五不”--国家史册
老年冯庸(第二排中)与冯庸大学曾经的学生郭绍宗、邵伯勋、刘毅夫等人合影。
“生于变乱,鲁钝无成,民德日颓,隐患无穷。当兹伦常崩解之世,能得埋于母坟阶下,吾心安矣。”这是冯庸在1971年70岁之时,所立遗嘱的开头,没有华丽多彩的辞藻,没有戎马征战的回忆,有的只是一个老人临终前最简朴的嘱托,而通过这样一份遗嘱,人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老人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晚年定居台湾,冯庸的生活用严谨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他对社会纸醉金迷的风气嗤之以鼻,甚至还教育学生不要腐化堕落,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固执的老人,在年届七十的时候,写下了15条遗嘱,梳理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妥当。
学生为主展示另类师生情谊
冯庸晚年的生活十分严谨,甚至有些单调与枯燥,对于社会上的种种风气,冯庸不参与,也看不惯,不但如此,他还教育那些在身边的学生,不要参与其中,甚至还会拿出老校长的派头当面批评学生。
每年的8月8日,在台湾的昔日冯庸大学的师生都会照例举行一次校庆聚会,这每年一次的聚会已经成为这些老人缅怀早已不在的冯庸大学唯一的方式。然而,随着台湾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冯庸对于这样的聚会开始犹豫起来,有一年校庆前夕,冯庸提笔给学生刘毅夫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们都是老年人了,已经没有新的活力、思想和观点了,大家聚在一起也只能是回忆昔日的荣誉而已,我看今年的聚会就不要组织了。”就这样,冯庸大学师生每年的校庆聚会终结了。
在冯庸的晚年生活当中,学生是主角,他的财产也都是托由学生保管,而在冯庸的遗嘱当中,很多事情也都是交由学生办理。遗嘱的第5条写到:“余之先进,均为亲友赠予,委存春城弟(华春城,冯庸大学学生)处……应偿还许邦友(冯庸大学学生)两千美金。 ”遗嘱的第14条中,也是要求冯庸大学学生夏尔康为冯庸撰写墓碑题字,而遗嘱的最后一条中,冯庸钦点了9人来料理他的丧事,这9人除了冯庸的四弟之外,皆为冯庸大学的学生。由此可见,晚年的冯庸与学生们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而这样的感情也来自于他对冯庸大学难以割舍的感情。
在冯庸的遗嘱当中,第2条写到:“余曾尽忠国家,以廉勤公正为矢;亦曾尽孝民族,以明耻施教为的。 ”这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冯庸的从军经历,而第二句则是讲述自己创办冯庸大学。在冯庸看来,这两段人生经历,是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尽忠尽孝的重要事情,也是自己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事情。如今,冯庸大学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冯庸唯以这些身边的学生来怀念自己无法忘却的冯庸大学。
为何冯庸嘱托学生料理后事而不是自己的儿女?这恐怕是冯庸晚年的遗憾所在,子女高中毕业之后,便被母亲龙文彬全部送往美国留学,后来便留在了美国,也就是说冯庸一生最后的生活当中,子女皆不在身边,让老人感受到了一丝的凄凉,他在遗嘱中特意写到:“在美之子女不必通知,彼等现非中国人,亦不必知中国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