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金绍城:一个法律人的“画学研究”--国家年鉴
金绍城(1878—1926)又名金城,字拱北(又作巩伯),号北楼,又号藕湖,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出生于湖州南浔的一个书香门第。1902年,24岁的金绍城作为晚清时期官派的留学生之一赴欧留学,入英国铿司大学专攻法学,光绪末毕业归国,途经美法诸国考察法律和美术。回国后,因为既通晓法律,又精通英文,被朝廷派到江苏省上海道。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上海道袁海观保荐,出任上海中西会审公堂会审官(苏淞太道会审公廨襄谳员)。
力挫外国领事裁判权
金绍城任职之时,正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年代。根据当时的不平等条约,在帝国主义租界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或民事纠纷,如涉及外商或外籍居民的利益的,领事有最终裁决权,这就是租界内所谓的“领事法庭”。如果系中国公民之间的案件或者中国公民触犯法律的刑事案件,其管辖权属租界的巡捕房,审判权则由会审公廨,但在开庭时除了中国的主审官外,必须由领事馆指派外籍陪审员到庭参审。在这种丧权辱国的大框架下,中国的主审官往往屈从于外籍的陪审员,或者干脆依照外籍陪审员的意图胡乱判决。
金绍城就是当时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主审官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英国巡捕凭空制造出了一起“黎黄氏拐卖人口案”。黎黄氏的丈夫是四川省宜宾县县丞,黎黄氏原籍为广东人,作为随官眷属与丈夫客居四川。不料丈夫身患急病,英年早逝。于是,黎黄氏收拾行囊,带了两个儿子,4个女儿,并女仆3人,共计10人,从四川乘船来到上海,准备再转乘上海招商局的轮船回故乡广州。英国巡捕格林斯上船检查,见黎黄氏一家全是老弱妇幼,企图敲诈未遂。格林斯恼羞成怒,就诬指黎黄氏拐卖人口,当场拘捕了黎黄氏一家,将他们解押到了英国巡捕房。一星期后,黎黄氏一家被押送中西会审公堂。
中西会审公堂是外国人在中国犯法,或者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租界“犯法”的公审之处。在那时,只有中国人被送入这中西会审公堂,从没有外国人站在中西会审公堂的被告位子上的。这个会审公堂形式上还算是我国政府在租界内设立的司法机构,但实质上是领事裁判权对我国法权损害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外国领事一步紧一步地越权,对于纯属华人刑事案件,也强行要陪审擅断。拘票须由领事签字,并由捕房派捕“协提”,甚至我国政府任免的会审官员,领事也往往横加干涉。
当时的上海道台袁树勋派出两名官员担任此案主审,一个是关炯之,另一个就是金绍城。英国领事馆派出了副领事德西门担任陪审。开庭的那一天,德西门故伎重演,要求担任堂长的法国人宣判黎黄氏贩卖人口罪。但金、关两人认为证据不足,无法定罪。后金绍城多方调查,一方面,他派人骑快马前往四川宜宾县调取证人证据;另一方面,写了《黎黄氏被英国巡捕无理逮捕》一文,送上海各大报社发表,把英国巡捕、领事企图敲诈黎黄氏的事实,公之于众。经中西双方会同调查,黎黄氏确非贩卖人口。金绍城以案情既已大白,要求英国领事释放黎黄氏,但是公堂上德西门继续无理取闹,并指使巡捕殴辱金绍城,撕碎其衣服,大闹会审公堂。这引起了广大旁听者强烈公愤。消息传出,轰动全市,华人相继罢市响应,以示抗议。广大市民在领事馆前聚集、示威数日不散,各国也对英国施加压力。最后迫于压力,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只得将黎黄氏无罪开释,并将德西门调离上海。上海各大报刊都载文:《金绍城力挫英国领事》,赞扬金绍城为维护中国人的利益作出了贡献。自此以后,金绍城在上海市民中已成为一个正义的代表,名声也由此而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