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红学家周汝昌:此生感念是光明--中国年鉴
周汝昌在家中。光明日报记者 单三娅摄
周汝昌作品
走进朝阳区红庙北里一套颇显凌乱的旧居室,一眼即见周汝昌。这位红学家满头华发、笑容谦和,94岁了仍怡然而坐,虽已目不能视、耳不善闻,却仍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
“我跟光明日报的各种故事,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相当丰富。”回忆的闸门一打开,珍藏半生的陈年旧事便潮般涌来。女儿周伦玲在旁侧聆听,不时地应声翻找话语间提到的光明日报。在屋角里,在柜顶上,在床榻边,光明日报被精心叠放成摞,就像在老人的记忆里一样,俯仰可见。
“那是我学术生涯开端的纪念日”
周汝昌曾经精心保存过一张报纸——1953年9月10日的光明日报,近二十年的岁月里,这份报纸跟着他多次搬家,却终于在十年浩劫中不知所终。
“这份报,对我有极特殊、极重大的意义。那是我学术生涯开端的纪念日。”说起这份报,周汝昌感慨万千。
那时,35岁的周汝昌执教于四川华西大学(今四川大学),当时正值全国院校大调整,他是北京赴川青年教师中经调整后留下的唯一一位,清逸出众,很受瞩目。
谁也不知道,有一部“惊世之作”,将在这位忙碌的教员手中诞生。
1953年初秋,《红楼梦新证》在上海悄无声息地出版了。一问世,却掀起了意想不到的波涛。当时新中国刚刚进入学术复建期,似这样皇皇四十万言的大书本就不多,更何况研究的是《红楼梦》——这部当时尚被视为“哥哥妹妹调情”之作的书,周汝昌却将其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加赞赏,自然激起了一片惊异之声。
周汝昌心里也不平静,他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的前途命运。学校里订了一些报刊,他常翻看的就是光明日报,因为“文化味浓”。当年9月10日,他惊喜地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一个“大方块”,中间用大号字体写着“《红楼梦新证》出版”,下面几行小字,写明了著者、出版社,并对内容及价值进行了简要介绍。
“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对我作品的报道,也是我平生的一件大事。在那种文化氛围下,光明日报率先关注红学研究,确有学术品位和胆识。”从此,光明日报在周汝昌心里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学术鼎盛期的光明“舞台”
一本书,改变了周汝昌一生的命运。
第二年6月初,他被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任副总编辑的聂绀弩点名见他,交给他一项工作:校订新版《三国演义》。
“这一校可把我吓坏了,人名、地名、宋元时代的成语,都给改得一塌糊涂。”周汝昌详详细细地写了篇工作报告,把这些错误都罗列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