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记现代运载火箭鼻祖韦纳·冯·布劳恩--中国年鉴
他将美国“阿波罗”飞船送往月球
——记现代运载火箭鼻祖韦纳·冯·布劳恩
韦纳·冯·布劳恩是现代火箭技术由试验走向实用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火箭研发和二战以后美国的火箭研发,是纳粹德国“v2”火箭和美国“阿波罗”登月两大项目的灵魂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专家。
少年 产生飞天幻想
1912年3月23日,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移居柏林。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受到母亲的影响,少年布劳恩对宇宙产生了极大兴趣。13岁时,他在柏林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并因此被警察抓住,受了一顿训斥。此后,又曾因和朋友一起把老鼠放在离心机中测定生物承受重力加速度被女房东威胁。不过,这并未影响布劳恩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
一天,布劳恩读到奥伯特的《通向星际空间之路》,正是这本书,使他选定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为征服宇宙贡献一切力量。也正是这个理想,使顽皮的布劳恩刻苦学习数学、物理等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功课。
青年 追逐飞天梦想
1930年,布劳恩考入柏林技术大学,成为火箭专家奥伯特的学生。他在那里加入了空间飞行学会并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试验。1932年,20岁的布劳恩同德国陆军签约,在德国陆军领导下研究火箭技术。1934年,22岁的布劳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特优等级。1934年末,布劳恩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发射了2枚液体火箭,分别飞到了2200米和3500米的高度。
1936年,德国军方按冯·布劳恩的建议,投巨资在佩纳明德修建了一处试验基地。该基地初期研究用于战机助推起飞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也研究a-4弹道导弹和用于空战的超音速导弹。1937年,布劳恩加入了(纳粹)国社党,后来又成为党卫队上校军官(布劳恩在战后称自己加入国社党和党卫队,只是不想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
壮年 实现飞天理想
1942年12月22日,对火箭十分感兴趣的希特勒签署命令,批准生产a-4火箭为“复仇武器”。1943年6月7日,布劳恩向希特勒展示了a-4火箭起飞的电影后,希特勒十分兴奋,提升31岁的布劳恩为教授。1943年8月17日和18日晚,英国空军的596架飞机载着1800吨炸弹轰炸了佩纳明德,基地设施被严重损坏,火箭计划因此推迟。
1944年3月,布劳恩被盖世太保抓进了监狱。审讯档案记录的逮捕原因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声明,他们从来没有打算把火箭发展成战争武器;他们在政府压力之下从事的全部研制工作,只是为了赚钱继续他们的实验,证实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目的始终是宇宙旅行。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多方营救,布劳恩才被释放出狱。
1944年9月7日,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一次a-4(即v-2)火箭对英国的袭击。当布劳恩听到英国遭火箭袭击的新闻后说:“火箭工作完美,但落在了错误的行星上”,并把这一天称为“最黑暗的一天”。
1945年5月2日,布劳恩及其同事工程师们主动向美军投降。到达美国后,布劳恩以他的卓越能力和工作热情,继续为航天事业做贡献。1950年,布劳恩领导设计了“红石”火箭,被用于美国的第一次弹道导弹核试验。1956年,布劳恩任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发展处处长。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研制成功“红石”、“丘辟特”和“潘兴”导弹,以及“丘辟特-c”火箭、“红石”火箭的改进型。1958年1月3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探索者1号”卫星。
暮年 实现童年幻想
1960~1970年,布劳恩担任马歇尔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此期间,布劳恩分管“阿波罗”工程,领导“土星”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7月20日22时56分,“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登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第一个脚印。
20世纪70年代初,任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布劳恩开始着手研制航天飞机。1977年6月,布劳恩因肠癌病逝于华盛顿。临终前,他对自己的一生心满意足,觉得自己最终实现了童年的幻想。
不过,他不会想到,佩纳明德“死亡工厂”里的劳工们也许会让他重新看待自己的一生。也有许多人不肯原谅他——科学研究应该以正义性为基础,成为人类幸福的加速器,而不是魔鬼的夺命索。(王凤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