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民族英雄吉鸿昌:冯玉祥称其“吉大胆”--国家年鉴
吉鸿昌和夫人。
□晓 荷
少年时好打抱不平常受乡邻称道,不满18岁开始戎马生涯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丧母。由于家庭贫穷,他只能在劳动之余,到乡塾里旁听先生讲课,认了不少字,也能读一些书。在夏季里,他常在院中的葫芦架下,向儿童们和街坊邻居讲述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经常是言词慷慨、情绪激动。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吉鸿昌很小就参加了劳动,年纪稍大时,帮助父亲捉蝎子、做药膏,替穷苦乡亲治病。他从不向仗势欺人的人屈服,看到地主恶少对穷人孩子寻衅欺凌,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他身上所特有的这种“人穷志不穷”、“人少志不小”的气质,幼年时代就常常受到乡邻的称道。
1909年春,家里生活已难支撑,吉鸿昌便离家到扶沟县城松盛楼首饰店做银匠学徒。那里劳动条件恶劣,他双手因受腐蚀而鲜血直流。后因兵荒马乱,店铺倒闭他才回了家。1911年,吉鸿昌又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周口镇增盛合杂货行当学徒。他在这里苦熬了两年,受尽老板的辱骂欺凌,又看到社会的黑暗,使他更加同情劳苦人民。一天,他向父亲表达了要当兵的愿望。父亲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儿子曾多次表示过:“大丈夫要不惜五尺血肉之躯,报效国家!”。1913年8月,吉鸿昌带着父亲从箱底拿出的一块银元离开了家乡,步行到郾城,准备投军。这时,冯玉祥正在郾城一带招兵。他挑选新兵比较严格,招募人员总要摸摸新兵手掌上有无老茧子,是否劳动阶层、品行端正。由于吉鸿昌身材魁梧,英姿威严,谈吐忠实厚诚,手掌上又有厚茧子,很快被招募人员选中了。那时,他还不满18岁。
冯玉祥称其“吉大胆”,用积蓄在家乡办学,发动驻地军民修路
1915年8月,冯玉祥的部队在四川南充驻防。一天,冯玉祥带着一些战士在嘉陵江边洗澡,有几个战士被水冲到深处,他们不会游泳,情况危急。当冯玉祥着急地问谁会游泳,快去抢救时,吉鸿昌一面答着:“我会水!”随即跳到江中。其实他根本不会游泳,很快也淹在水中,后被别人救了起来。冯玉祥认为他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十分可嘉,夸奖他说:“你真是个吉大胆!”从此“吉大胆”的绰号便在军队中流传开了。
吉鸿昌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得到冯玉祥赏识,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被提升为营长。1921年,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他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4年,冯玉祥的西北军移防绥远特别区,李鸣钟任绥远特别区都统。1925年元月,在西北军补充第四旅二团三营任营长的吉鸿昌,被调往绥远都统署任副官处处长。来到绥远后,吉鸿昌一面对新兵进行救国爱民思想教育,一面加紧军事训练,还经常在紧张的练兵中挤出时间,率领全营官兵到营房附近的什拉门更、攸攸板、刀刀板等村帮助农民干活儿。他对官兵们说:“我们来自老百姓,我们穿的军衣,吃的军粮都是来自老百姓。我们的枪支都是用民脂民膏买的,我们帮助农民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劳动中,官兵们都很卖力气,除了喝点农民送来的白开水外,不收任何报酬。农民们赞扬说:“西北军这样帮助老百姓春耕秋收,真是少见,他们是一支真正爱护百姓的军队。”
当年,归化城“马路不平,无风三尺土,有雨泥满城”,特别是主要街道高低不平,尘土飞扬,遇有降雨泥泞满街,军民行走很不方便。看到这种市容后,吉鸿昌就在办公桌对面挂的黑板上写下:“马路不平,灰尘飞扬,亟待整修,刻不容缓。”1925年5月间,经李鸣钟都统批准,吉鸿昌发动驻防军警和市民,对火车站至新城、新城至旧城、火车站至旧城的3条主要道路进行了整修,以沙石和炉灰渣铺路,压轧得平平整整,并在道路两旁种植杨柳,使市容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