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民国时期天津买办巨头郑翼之--中国年鉴
买办一词,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当地的管家。西方商人来华“淘金”,缺乏对中国国情与民情的了解,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商务纠纷,不得不依靠和利用中介人物来开拓业务,并授予一定的经营管理权,于是由管家提升为买办。1840年鸦片战争后,买办制度渐行上海。天津开埠后,洋商日益增多,买办随之而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这期间,郑翼之(1861—1921,广东香山县雍陌墟村人)名噪一时,成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
郑翼之16岁那年,随长兄郑观应来到上海,经人推荐进入英商太古洋行,在账房作练习生,并赢得了经理斯维尔的赏识。1881年,太古洋行在天津设立分行,斯维尔派他随洋员一同北上,进驻天津。最初,天津太古洋行只有9间平房,建在今台儿庄路上。当时,该行任命的买办姓黄。由于他一味地沉迷于享乐,无心业务,生意上的事全靠郑翼之打理。郑翼之也不惜力,日夜奔波,深得同事拥戴。在上海太古的支持下,他积极拓展津沪线、津港线的航运,从原有的五条船,增加到二十多条。1887年,26岁的郑翼之荣升天津太古洋行的总买办。这时候的太古已渐成气候,积累了大量资产,在今解放北路盖起了新的办公大楼。
轮运,代理海上运输,是天津太古洋行的主打业务之一。对天津口岸的把持,郑翼之可谓是煞费苦心。针对天津海河狭窄弯曲、船身较长的轮船进了海河便不能调头这一弊端,他特意在英国量身定制了两艘轮船,并在大沽口外自设一处船坞,实现了独揽进出海河的生意。食糖在我国当时的经销业中,开始以怡和洋行和恒丰洋行为大户,自郑翼之掌管太古洋行后,便后来居上,将所有洋行的生意相继压了下去,最后独霸整个北方市场。太古洋行在香港开设了一个油漆厂,除了供自己的轮船使用外,还让天津太古做总代理向中国倾销。郑翼之在搞轮运的同时,顺便为托运人办保险。由于太古在天津的轮运范围最广,因此保险额最大,收益也就最高。
随着天津太古业务的日益壮大,郑翼之本人的财富也成倍增长。其来源首先是买办佣金,其中轮运业务的佣金为3%,食糖、油漆、面粉、保险、驳船等业务的佣金为2%;另外灰色收入巨大:一方面是从搬运工身上克扣45%的搬运费,另一方面是从托运商那里赚取搬运费。当时在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货物中,鲜蛋和水果占很大的份额,货主为了避免磕碰或腐烂,都想争取时间提前发货,而郑翼之故意延误时间,并纵容工人乱磕乱碰,迫使托运商另掏腰包,出钱雇人搬运。这样,洋账房拨给郑翼之的搬运费,就都落入了他的口袋。郑翼之还从他所管辖的“船买办”身上获取利益。外国的轮船公司每条船上都有一个船买办。按规定,船上装载的货物如有残损或短亏,一律由他们负责赔偿。太古洋行旗下的船只,全部由郑翼之调查裁定,于是船买办们都贿赂他,无形中成就了他的财富梦想。
还有,就是来自地产投机。自1860年英国在天津开辟租界后,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一再蓄谋扩张。从1861年到1897年,租界占地从460亩扩大到1630亩。当时这些地,一部分是英国人从天津业主手中陆续收购的,另一部分则是英国人鼓动像郑翼之这类的大买办暗中收购的。后来地皮飞涨十几倍,凡投机者一夜暴富。而郑翼之早年以低价在天津英租界和上海等地买进的地皮就有多处,价值多少可想而知。到1916年,郑翼之在天津太古洋行的保证金已增加到30万两,此外还不包括这些房产。到1921年,他病故天津时,家产已达千万,缔造了平民变富翁的传奇。
1931年,太古洋行取消买办制,从此只有职员,没有买办,直到1954年在津宣告结束。(李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