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揭秘清西陵:守陵人在日军刺刀下保住帝寝--国家年鉴(2)
“我比你优秀。”是这些守陵的八旗子弟们骨子里透出的贵族优越感。至今,守陵人的后代[HouDai]们,还是会自称“西陵[XiLing]人”。
李文[LiWen]通亦不例外。但他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还是在他参加工作后。
上世纪80年代,李文[LiWen]通开始了在西陵[XiLing]地区的基层工作。他当过宣传报道员、广播站站长、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还考过县委的秘书……多年积累下来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发现,在西陵[XiLing]的工作最好推广和执行,“西陵[XiLing]人不小气,识大体”。
这让李文[LiWen]通对自己[ZiJi]成长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文[LiWen]通生于清西陵[XiLing]的慕陵礼部(现为华北村),满族[ManZu]镶黄旗。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礼部主要负责祭祀,镶黄旗的旗主是雍正皇帝。
小时候,李文[LiWen]通在长辈的教导下练习请安,练习怎么请安才好看。“一排小男孩儿挨个儿请安,是很有观赏性的。”
二十刚出头,李文[LiWen]通就想去当兵。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激起了他骨子里“总想干大事”的冲动。想法就一个[YiGe]:“我要保家卫国。”
他这样对父亲说:“我要是没牺牲,我就是英雄;我要是牺牲了,还能给家里挣800元抚恤金。”当年的800元,绝非小数目。
在当时的李文[LiWen]通看来,“干大事”,就是非生即死。
然而,由于他的文采在当地已颇有名气,在当兵走的前一刻,李文[LiWen]通被当地的政府部门“扣留了”。从此,他开始与文字、与基层的老乡们打交道。
保家卫国未遂的李文[LiWen]通发现,原来很多同为满族[ManZu]八旗的西陵[XiLing]人也和自己[ZiJi]一样,“总想干大事”,再加上当时老人[LaoRen]们多,总是有讲不完的过去的趣闻轶事。李文[LiWen]通很感兴趣,便总在工作之余听西陵[XiLing]的老人[LaoRen]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回家后,把听到的这些或真实、或演绎的故事记下来。
慢慢地,手头的资料多了,他萌发出写作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写村史、写西陵[XiLing]的奇人怪人、写崇陵被盗、写剧本、写小说……
上个月,由李文[LiWen]通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贵族》的剧本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剧本”遴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最后的贵族》是国内首部描写清末民初清西陵[XiLing]守陵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这些守陵人正式‘下岗’,他们[TaMen]必须面对生活的剧变。”这是李文[LiWen]通想要表现的。
昔日的神秘小社会
从在清西陵[XiLing]落脚的那一刻起,优越感就在每位守陵人的血液中流淌开来。清西陵[XiLing]在大清版图上,是一片特殊而神秘的地域,这使得守陵人也成为有别于周边汉人的一个[YiGe]特殊群体。
清西陵[XiLing]开建后,为了保护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寝的东南西三面修建了42华里长的风水墙,墙外每隔3里共栽设了587根红桩,合计193.3华里;红桩外每隔40步立白桩,白桩外10里再立青桩。界桩间用黄丝绳连接,桩上悬挂禁牌。青桩外再开20里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严禁百姓过往。
因此,对于世世代代耕种于此的汉人来说,官山以内是何种洞天,他们[TaMen]一无所知。
若是揭开曾经那官山内的神秘面纱,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居然是一个[YiGe]如此完备而精密的小社会。
清政府在西陵[XiLing]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
虽然统称为守陵人,但内部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网户、牛羊工、养鹰的、养鸟的……一个[YiGe]“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