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揭秘清西陵:守陵人在日军刺刀下保住帝寝--国家年鉴(4)
守陵人依旧在
如今,西陵[XiLing]人守陵的意识在逐渐淡化,守陵人的后代[HouDai]们也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离开家乡,出去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越来越多的人到附近的易县县城里买了房。
这让清西陵[XiLing]文物管理处资料室主任那凤英很是担忧。
那凤英,守陵人的后代[HouDai],满族[ManZu]镶黄旗,1963年出生于清西陵[XiLing]凤凰台村。她说话语速慢而和缓,但条理异常清晰,对清西陵[XiLing]每一处建筑的历史都能娓娓道来,有着端庄镇定的气场。她自谦说,自己[ZiJi]“像学者但不是学者”。
1983年,那凤英重拾“祖业”,到清西陵[XiLing]文物管理处工作,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守陵人”。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她系统地研究清西陵[XiLing]的历史,收集资料,保护文物,忠诚地守护着老祖宗的陵寝。
听她对清西陵[XiLing]的讲述,刚开始只会惊讶于“知识渊博”,但慢慢地,你会体味到她骨子里“保护陵寝”的责任感,以及身为满族[ManZu]人的民族认同感。
对吃,那凤英很是讲究,一道蒸鹿尾儿(音luyier),她也能讲得有声有色,把里面的每一道作料、每一步工序娓娓道来,如同在讲述一座陵寝的历史。
那凤英对满族[ManZu]亦很有研究,她眼中的满族[ManZu],是个“有本领的”、兼容并蓄的民族。她说:“满族[ManZu]是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在山信山神,打鱼就拜河神,不自我封闭。入关之后,也乐于接受儒教、佛教等等。”
为了把清西陵[XiLing]的历史传承下去,那凤英发表过文章、出过书,她在用自己[ZiJi]的方式坚守着这片曾经辉煌的帝王陵寝。
然而,他们[TaMen]这代人的下一代却似乎让守陵人的责任感大打折扣。
那凤英的儿子如今在山东,李文[LiWen]通的儿子在上海。都没有“子承父(母)业”。有时过春节回村里老家,孩子们还得接受父母的老祖宗的历史、过节礼仪等方面的“临时培训”。
当然也有选择继承祖业的。
现在,清西陵[XiLing]内十几个村子里,风水世家仅剩穆家。穆家祖上在钦天监供职,即现在的中央设计院,穆严是家族第九代传人。
穆严不认为风水学是封建迷信,而是一门“趋利避害的学问”。如今,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咨询这位风水大师。
无论走到哪里,穆严都会尽量带着自己[ZiJi]的儿子。儿子即是司机,也是徒弟,整日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穆严希望祖传的学问能传承下去,幸得儿子也对此很感兴趣。
他说:“我不收徒弟,曾经还有人给我磕过头,我也没收,因为我有儿子。”
如今,当初直接隶属于清政府管辖的清西陵[XiLing],早已交由文物管理处负责管理。守陵人的后代[HouDai]们,大多选择继续留在这片几代人生活的地方,留在埋葬着祖宗的陵寝旁边。他们[TaMen]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做古建筑生意,有的似乎依然只是喜欢在村口的影壁墙下坐着,跟过往的人们斗斗嘴。
如果遇到想要破坏文物的游客,上些年纪的西陵[XiLing]人都会立马站出来制止;而他们[TaMen]的子辈孙辈们,却更多地梦想着外面的世界。
曾经的八旗劲旅,手拿大刀,从山海关到杭州,一路烧杀抢掠,最后入主中原,统治中国两百余年。
李文[LiWen]通说,在满族[ManZu]人的身上,还保留着一些特殊的东西。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东西”,让他们[TaMen]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带着一股精气神儿。
也许,守陵人的后代[HouDai]们想要极力保留的,也正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