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陈昌浩之子: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无私的 手把手教--中国年鉴网
核心提示:陈:极“左”的一些东西,把苏联骂得一塌糊涂,苏联是有缺点的,大国沙文主义,但是它在当时对我们是无私的援助,这个我可以证明。“一汽”全部是苏联搞的,从设计到设备供应,到派专家,接受我们的实习生,给我们做了很多苏联第一制造的设备,手把手地教啊。
本文摘自《纵横》2008年第4期,作者:陈祖涛,原题:《我的留苏生涯》
一
这是一群幸运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远离战火硝烟,吃得饱穿得暖。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尚未长大成人就背井离乡,没怎么见到过祖国的河流山川,人情冷暖。这群在二战期间,被秘密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抚养的孩子,是中共革命烈士和高级干部的子女。具有特殊背景的他们,见证了中苏两国蜜月时期亲如兄弟的友情,也经历了中苏反目时相互间的憎恨和嫌恶。然而这些有着地道的中国面孔却时时透出俄罗斯民族性情的孩子,他们少年时的经历,给他们的一生打上了无法抹去的特殊印记。今天,我们请到了这些孩子中间的一位,已经80岁高龄的陈祖涛,讲述他们的留苏生涯。
陈祖涛,1928年出生,红军早期将领陈昌浩之子。陈祖涛记得,1939年父亲带着11岁的他和周恩来一起,从延安出发,到苏联治病。到了莫斯科后,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陈祖涛离开父亲,到离莫斯科60公里外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之后,他们又集体转到伊万诺沃的第一国际儿童院。
陈祖涛(以下简称陈):在这里,全部是中国同学,大概有三种小孩,一种是中国领导人的子弟,如毛岸英、毛岸青,还有朱德的女儿朱敏,蔡和森跟向警予的儿子、女儿,李富春跟蔡畅的女儿李特特,烈士里面除了蔡博以外,还有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一是高干子弟,一是烈士子弟,还有就是在苏联生的,我们那里一共有大概二三十个人吧。
陈祖涛记得,当时和他一批来到国际儿童院的还有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陈伯达的儿子陈小达,高岗的儿子高毅。陈祖涛回忆说,国际儿童院里的生活环境相当优裕。用他的话说,和延安时期相比,这里的生活就是天堂。从衣食住行到教育,无一不让陈祖涛大开眼界。
记者:吃什么?
陈:我们开始吃洋面包了,所以有人到现在还有人说,你是吃洋面包、吃奶油长大的。当时,我在延安吃小米,到了苏联,完全是全新的,穿的也是新装,叫做少先队的服装,一个是穷得很,一个是富得不得了。
衣食住行解决了之后,语言障碍成了困扰孩子们的大问题。在国际儿童院虽有中国教员安排学员们的生活起居,但教课考试还都是用俄语。
陈:俄语,是我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因为当时我们到小学里去学习,不懂俄语,根本就不行,所以我们到儿童院,他们给我们指定了一个俄语老师,教我们俄语。我跟刘允斌不会讲,我们每天差不多5点钟起床,苏联冬天很冷,就到室外去练习发音。
学了一年以后,陈祖涛和小伙伴们基本上都能听懂俄语了,学习成绩也进步神速,就在生活格外宁静安逸的时候,一场变故突然袭来。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势紧张,国际儿童院的供给得不到保障,师生们需要靠自力更生解决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