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毛泽东政治秘书陈伯达出狱后的秘密生活--国家年鉴(3)

  

  陈伯达刑满释放后跟儿子、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

  陈伯达说已经刑满,住在北京[BeiJing]一幢僻远的楼房顶层。那一层一共两家,另一家住的便是公安人员。他跟儿子、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

  由于事先打好招呼,尽管陈家大门紧闭,但是,他的儿子陈晓农知道[ZhiDao]我来了,也就开了门。陈伯达曾经有过三次婚姻,生三子一女。当陈伯达获准保外就医时,虽然他的前后三位妻子诸有仁、余文菲、刘叔晏都健在,诸有仁在浙江新安江,余文菲在河北石家庄,刘叔晏在山东济南(1982年回到北京[BeiJing]),却又都无法与他再一起生活。

  按照中央有关[YouGuan]文件规定,可以安排陈伯达的一个[YiGe]子女照料他的晚年生活。在陈伯达的子女之中,小儿子陈小弟在陈伯达倒台时才八、九岁,被无端关了三年,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笔者在1988年11月4日寻访陈小弟,他是一个[YiGe]道地的书生。消瘦,理平头,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看上去如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陈小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屋里乱糟糟。由小弟照料陈伯达,显然不是太合适。

  陈伯达惟一的女儿陈岭梅,在陈伯达倒台后,根据当时有关[YouGuan]部门的规定,离开北方,转业到南京工作。虽然她对陈伯达一直非常怀念,但是,由于离北京[BeiJing]较远,联系不便。

  公安部门考虑到陈晓农与陈伯达的关系较融洽,而且住在离北京[BeiJing]很近的石家庄,决定请陈晓农来照料他。

  陈伯达住处相当宽敞。毛泽东在陈伯达被打倒之际,曾说过在生活上不要苛待他。所以陈伯达即使在秦城监狱,也生活得不错。出狱之后[ZhiHou],生活待遇仍然不错。他家有客厅、书房、他的卧室、儿子和儿媳的卧室、灶间、卫生间。

  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陈伯达之子陈晓农,为人随和、诚挚。妻子小张贤惠、朴实。他们精心地照料陈伯达。

  陈伯达的卧室大约十多平方米,整洁而简朴:一张一米多宽的单人硬板床,铺着蓝白方格床单,一个[YiGe]硕大的鸭绒枕头。床边是一个[YiGe]床头柜,两个玻璃书橱,窗边放着一个[YiGe]五斗柜。地上铺着地毯。

  我注意到两个小小的细节:寒天,抽水马桶的座圈上,套上了一个[YiGe]用毛线编织成的套子,不言而喻,这是考虑到陈伯达上了年纪,格外怕冷;陈伯达的枕头,特别大,又特别软,显然,这是为了让老人安枕无忧。这两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儿子和儿媳对于陈伯达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屋里的“常客”是他那七岁、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子。小孙子给他带来了欢乐和安慰。

  陈伯达必看新闻节目 个人藏书超过万册

  每天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他是必看的。倘若电视台播京剧或者古装故事片,他喜欢看。一般性现代剧目他不大看,但是,他喜欢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那些年轻人谈恋爱之类的电视片,他不看。

  他最大的兴趣是看书读报。他看《人民日报》,看《参考消息》,看《北京[BeiJing]晚报》,很注意国内外的形势。也很仔细读那些与“文化大革命”有关[YouGuan]的文章。他的邻居很好,倘若陈家无人下楼取报,邻居就把报带上来,插在他家门把手上。他不断地要他儿子给他买书。

  陈伯达曾是“万卷户”。他的个人藏书,远远超过万册。他过去居住的四合院,用几个房间堆放藏书。那时陈伯达的大部分工资和稿费收入,用于买书。陈伯达过去有稿费收入。自1958年起,陈伯达自己提出不再领取稿费,以支援国家建设,从此,他就没有再领过稿费。陈伯达保外就医之后[ZhiHou],每月领生活费一百元。据笔者对吴法宪、李作鹏等情况的了解,他们当时与陈伯达一样,也是每月领生活费一百元。陈伯达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购书。这三十多元购书费对于陈伯达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自己购书外,他不得不托老朋友向有关[YouGuan]部门借来一部分书。

  从1983年2月起,陈伯达的生活费增加到每月二百元。这时,陈伯达购书的费用才稍稍宽裕一些。吴法宪、李作鹏等,当时的生活费,也增加到每月二百元。陈伯达很想有关[YouGuan]部门能够发还他的众多藏书。但是,有关[YouGuan]部门迟迟未能发还。正因为这样,我发觉,在陈伯达的书橱里放着的书,很多是这几年出版的新书。

  他的阅读兴趣广泛,偏重于读那些学术性强的著作。我随手记下他的书橱里的书:《资本论》精装本、《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鲁迅杂文选》、《毛泽东选集》、曹聚仁著《我与我的世界》、《谭嗣同文选注》、《〈红楼梦〉诗词注释》、《史记》……一本打开那里、看了一半的书是《圣经故事》。

  陈晓农告诉笔者,父亲陈伯达在晚年喜欢文学名著,曾要他特地去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作品。

  陈伯达当时已经84岁。他即使在家中,也一年到头戴着藏青呢干部帽子,尽管他并非秃子。他的衣服也总是比我多穿一倍,穿着铁灰色中山装,蓝色鸭绒裤。他的眉角的眉毛很长,视力、听力都还不错。他坐在沙发上,跟我打招呼。他事先知道[ZhiDao]我要来采访[CaiFang],也看过我的作品,知道[ZhiDao]我的情况。

  陈伯达要求采访[CaiFang]不要录音

  我坐在另一张沙发上,隔着茶几跟他相对而谈。我说:“陈老,我早在1958年就见过你!”

  “哦,1958年,在什么地方?”陈伯达用一口浓重的闽南话说道。幸亏,我能听懂他的话。

  “在北京[BeiJing]大学。”我答道。

  于是,说起了往事:1958年5月4日,北京[BeiJing]大学60周年校庆,陈伯达来到北京[BeiJing]大学大膳厅,向全校师生作报告。当时,我正在北京[BeiJing]大学读书,坐在台下听他的长篇报告。

  “当时,你带来了一个[YiGe]‘翻译’,把你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给中国人作报告,要带‘翻译’!”我说及当年的印象。

  陈伯达哈哈大笑起来。这样,原本是尴尬的采访[CaiFang],一下子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我开始向他说明来意。其实,他事先也知道[ZhiDao]我的来意。这位“大秀才”此时引经据典起来,说:“列宁不相信回忆录。”

  我当即答道:“我不是为你写回忆录,我是希望你能够答复我的一些问题[WenTi]。我研究过你的著作,也查阅过你的专案材料,有些问题[WenTi]不清楚。你是历史[LiShi]的当事人。你慢慢地,愿意说多少,就说多少;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我相信,你对我的谈话是会很有价值的。”

  他思索了一下,不作正面答复。他开始反过来问我一个[YiGe]问题[WenTi]。他问我,有没有看过他关于孔子的文章?

  我明白,他在考我。我当即回答,看过,那是你到延安以后写的。主席(我知道[ZhiDao]他习惯于称毛泽东为主席)读后,还为你的文章写了三封信,其中的两封是由张闻天转的。

  他一听,显得满意,知道[ZhiDao]我刚才所说研究过他的著作,并非随便说说。

  我也就趁机问他,你是怎么会成为主席秘书的?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