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财经 >
80后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中国年鉴网
杨泳梁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ChuanTong]美学艺术[YiShu]创作[ChuangZuo],他的作品[ZuoPin]形式上符合传统[ChuanTong]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XianDai]色彩。
与其将杨泳梁界定为影像艺术[YiShu]家,不如称其为新媒体或多媒体艺术[YiShu]家更为贴切。
站在这个80后艺术[YiShu]家的一些作品[ZuoPin]前,感觉恍如隔世。远观明明是一副烟波浩渺、气韵生动的传统[ChuanTong]文人山水,但细观之画上层峦叠嶂却竟由无数广厦林立的现代[XianDai]都市影像细腻合成。
以传统[ChuanTong]表象的虚无,架起现代[XianDai]都市变迁以及隐藏于都市内游走的灵魂,这种双重感观差异,使他的作品[ZuoPin]带有些许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这一类型作品[ZuoPin]大约5年前出现在上海的一些摄影展上,视觉上的美感与内在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冷酷思考以现代[XianDai]影像技术[JiShu]方式结合在一起,使评论界和观众倍感新鲜,在80后的年轻艺术[YiShu]家群体内迅速脱颖而出,他的作品[ZuoPin]开始被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西方[XiFang]艺术[YiShu]机构所收藏。
在上海外滩18号的18画廊内见到杨泳梁,并不能使人很快将他与虚无缥缈的作品[ZuoPin]结合起来,他看上去与那些生长与这个都市里的当代青年们并无二样,待人礼貌却对陌生人保持着疏离感,相较于国内更早一辈的当代艺术[YiShu]家,他气质内体现的“时代感”更为明显,对艺术[YiShu]与技术[JiShu]、艺术[YiShu]与商业这类话题不避讳地侃侃而谈。
很难想象这个出生于上海嘉定的年轻人是如何“以多种技术[JiShu]”奇妙地融合了那些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因素。
用西方[XiFang]技术[JiShu]诠释中国精神
与他在幼年花费了十年时间学习中国传统[ChuanTong]绘画和书法有关,杨泳梁的骨子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ChuanTong]文化情结。但他似乎并未想过将从事承袭传统[ChuanTong]的艺术[YiShu]创作[ChuangZuo]。
在艺术[YiShu]学院,他学习的是视觉和设计相关专业,一些实验性的视觉作品[ZuoPin]还获得过全国性奖项。
2003年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后,他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试图自己创业,创办设计工作室,体验是:“尽管很努力,但总感觉有劲使不上”,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折腾着,公司开开关关。
他把这段经历描述为“人生坐标没有找准定位”。但从另一方面,也使他对摄影、录像和新媒体制图合成等技术[JiShu]掌握更为得心应手。
在这期间逐渐开始的摄影、水墨和录像艺术[YiShu]探索中,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的“后传统[ChuanTong]”现象,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艺术[YiShu]形式内?中国传统[ChuanTong]美学精神和文化,与现代[XianDai]生活、西方[XiFang]美学之间似乎仍然缺少一座桥梁,他决定成为这座桥梁。
2005年前后,他结束了并不顺利的创业,开始投入专职艺术[YiShu]创作[ChuangZuo]。
传统[ChuanTong]绘画是人与作品[ZuoPin]的直接感知,但若以机器作为媒介,在人与作品[ZuoPin]之间横亘一个中介物质,将产生怎样的思考和契机?
事实上对杨泳梁来说,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ChuanTong]美学艺术[YiShu]创作[ChuangZuo]尽管是跨界的,也是必然的。他认为现代[XianDai]的笔墨纸砚也同样早已成为工业化产品,从这个层面上,机器取代笔墨成为绘画媒介并无什么区别。
同时与其他形式的当代艺术[YiShu]相比,新媒体艺术[YiShu]在与西方[XiFang]艺术[YiShu]界的对话中相对更平等。
80后艺术[YiShu]家似乎从进入艺术[YiShu]领域的初始,就为自己定位了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国际性艺术[YiShu]家的方式。
“可能不应试图以中国的水墨去表达西方[XiFang]的主义,而应用西方[XiFang]技术[JiShu],诠释自己真正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文化的、传统[ChuanTong]的、是他们无法涉及的,是留在我们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杨泳梁装置作品[ZuoPin]《鸡蛋碰石头》
矛盾的平衡
这种定位或许是他的艺术[YiShu]作品[ZuoPin]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形式上符合了传统[ChuanTong]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XianDai]色彩。
他早期代表作《蜃市山水》系列作品[ZuoPin]看上去像是模仿元代倪瓒的山水作品[ZuoPin],其实是以电脑绘画技术[JiShu]绘制的“假山水”,电线柱子取代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高楼广厦取代了飞檐亭阁,图章落款用的都是马路上的窨井盖,颇具讽刺意味,却又震撼人心。
一些评论者曾将他的作品[ZuoPin]称为“摄影水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以“摄影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公众。
但对他来说现代[XianDai]摄影对只是源自西方[XiFang]的一种记录方式和技术[JiShu]。他认为自己的艺术[YiShu]作品[ZuoPin]介于摄影和绘画之间。
而在取材方面,新生代的艺术[YiShu]家并不像当代艺术[YiShu]界的前辈们对政治和社会情绪冲突有诸多的感触与冲动。有人将他称为“现代[XianDai]隐士”,但杨泳梁想表达的,却是当下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敏感的有关城市化动荡与变迁以及文化迷失。
通常在创作[ChuangZuo]前,他已构思全图,然后背着一台普通的专业相机,花费大半年时间在上海滩走街串巷,拍摄棚户区、拆迁房、金融区、老建筑群,整理素材后利用电脑软件辅以后期效果,合成在画面上,有时一个酝酿过程甚至长达数年,但创作[ChuangZuo]最具难度的,还是如何用电脑软件完美的模拟自然光影。
这决定了他的创作[ChuangZuo]过程更为漫长,早期他每年大约创作[ChuangZuo]20件作品[ZuoPin],现在则减少到10件左右,每件作品[ZuoPin]版数不超过15版。这其中包括了他在装置和录像艺术[YiShu]上的尝试。
今年将在外滩18号举办的个展,主题定为“桃源记”,风格仍是传统[ChuanTong]审美,协调的文人山水。但近看却满眼现代[XianDai]废弃各种垃圾,还突破性地运用了人物,让观者对穿着古代袍服、眼神麻木的演员的“假”产生直观感受,充满批判和质疑味道。
他试图在一切和谐中寻找冲突、在一切矛盾中寻找平衡。
杨泳梁作品[ZuoPin]《地平线上的云》
市场有无限可能
从时代和艺术[YiShu]发展的角度,杨泳梁认为影像艺术[YiShu]理应成为未来收藏的趋势。
“艺术[YiShu]与现代[XianDai]科学科技相结合创作[ChuangZuo]在西方[XiFang]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操作模式,这与时代和观念的进步相吻合。”
某种程度上他比较幸运,因为“一出道感觉市场就已存在”,尽管如此他迄今为止在国外举办的展览依然多于国内,藏家集中在欧美地区。
18画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稍早前在香港国际艺术[YiShu]展11(ART HK 11)上,杨泳梁参展的20余件作品[ZuoPin]获得了各地藏家追捧,包括亚洲一些重要机构和藏家。
而在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他创作[ChuangZuo]于2007年的作品[ZuoPin]《蜃市山水III:迷城3/7》,落槌成交价为162500港元。
相比之下,国内藏家则似乎需要更深入地对影像艺术[YiShu]收藏价值加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