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如何突破禁区吃上了进口粮?--国家年鉴(4)
努力扩大出口
上述办法都属于应急之策,根本的办法还在于扩大出口。正如李先念所指出的“为了保粮食[LiangShi],一定要把一切可以挤出来的东西出口,或者用于出口工业品的生产”。
当时的出口局面是不容乐观的,为了增加出口,平衡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所带来的外汇收支逆差,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出口工作的领导。1961年初,中央要求,“中央各有关部门要指定一位副部长负责组织对外贸易货源的工作,切实做到按时间、按品种、按数量、按质量地完成出口供货计划”。
其次,减少一些农副、土特产品和服装的消费,把这些产品尽可能地用于出口。我国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不容易,农副产品则不同,销路有保证。1961年,国家硬是从牙缝里挤出3.09亿元的农副产品出口。国家还通过减少居民服装消费来支持粮食[LiangShi]进口[JinKou]。通过每人再减少一尺布,国家又筹集了可进口[JinKou]10亿斤粮食[LiangShi]的外汇。
第三,扩大“以进养出”(即今天的“来料加工”)的规模。这类商品在1960年约为9亿元,1961年增加到13.4亿元,增加近4.4亿元,增幅近50%。
经过艰苦的努力,外贸出口成绩显著,超额完成了任务。1961年,中国没有因大量粮食[LiangShi]进口[JinKou]而出现贸易赤字,相反,当年实现贸易顺差0.4亿美元。
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的意义
据统计,1961年中国共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580多万吨,净进口[JinKou]44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进口[JinKou]388万吨,占当年世界小麦进口[JinKou]总量的12.3%。
这批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直接抢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正如李先念所指出的:“(这批粮食[LiangShi])用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LiangShi]脱销的危险。”而且,“完全用于弥补国内粮食[LiangShi]收支缺口”。因此,可以认为这批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实际上全部是救命粮。按当时大致人均一年360斤的口粮标准计算,这批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维系了超过2400万人一年的口粮。
粮食[LiangShi]进口[JinKou]还缓和了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批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国家为了保城市,势必要增加从已经普遍出现严重饥馑的农村征粮,那样后果不堪设想。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对于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这一个粮食[LiangShi]年度,共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LiangShi]的实际数是679亿斤(贸易粮,下同),比庐山会议确定的当年计划征购数717.5亿斤减少38.5亿斤,比上一个年度实际征购数837亿斤,减少158亿斤,折合原粮190亿斤,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少缴售30多斤粮食[LiangShi],相当于每人一个月的口粮。
1961年的粮食[LiangShi]主要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口[JinKou],这有力促进了中国与部分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在与西方的粮食[LiangShi]贸易中,中国领导人很快意识到粮食[LiangShi]进口[JinKou]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诸多好处,特别是有利于打破美国(以及后来苏联)对中国的封锁孤立。因此,中国政府决定把购买粮食[LiangShi]与中国商品进入西方市场挂钩,以进口[JinKou]粮食[LiangShi]为契机,促进与加拿大等重要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重返世界市场。经过努力,到1965年,中国内地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对于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保持对外经济联系具有重大意义。